-
《6 画》教学设计——三小——聂琴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贵州福泉市试验区教学设计集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名称:
6 画
教师姓名:
聂琴
科目: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概述】
《画》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首古诗。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有的学生在朗读古诗上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对于反义词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1、认识“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会写“水”、“去”、“来”、“不”四个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2.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3.教学难点
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反义词。
五 【学习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2:1:1模式为框架,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将各部分的学习置于相应游戏活动中。比如开火车读、比赛读等。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学生用的资源
语文书、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
2、会写“水”、“去”、“来”、“不”四个字。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首谜语诗,你们想猜吗?
2.媒体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学生猜谜)
3.引出课题: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
板书课题,媒体出示:1 画
4.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1)你们看,这幅画多美呀,让我们赶紧来看看画上都有什么?
(2)请小朋友们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说一说。(远处有……近处有……)
板书:山 水 花 鸟
5.小结过渡:这样有山有水的画,我们称之为山水画。这样的一幅山水画无论挂在哪里,哪里就会变得格外漂亮。接下来,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
设计理念: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用一幅画引入课文,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诗歌中的生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学习生字。
(1)媒体出示:本课10个生字
(2)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①色:上下结构,可以用熟字“鱼”来记,去掉“田和横”换成“巴”字就是“色”字。认识“”这个偏旁。
②无:独体字,可以用熟字“天”来记,“天”字最后一笔“捺”改写成“竖钩钩”就是“无”字;也可以用“二”字加上一撇一竖变钩。
③听:认识“口”字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斤”字,合起来就是“听”字。
④声:上面是个“士”,不要写成“土”,两横的长短要注意。
⑤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
⑥随机学习“辶”这个偏旁。
(3)字宝宝认识之后,在读音上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注意区分平翘舌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
4.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5.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男女生比赛读)
6.生字回到课文中,谁会读?
媒体的出示:课文内容
(指名读课文)
设计理念: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三、指导写字。
媒体出示:“水”、“去”、“来”、“不”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水”字的第一笔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要一笔写成。
“去”字第二笔要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横”要从左下格靠横中线处起笔写向右边横中线上。
“来”字的第四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不”的竖要从撇上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2)教师示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四、快乐阅读——我来读
识字通——读一读
必读篇目:《对子哥》《短文1》
选读篇目:短文2
五、快乐说话——我来说
我是组词小能手!
远 有 色 近 听 无 声 去 还 来 水 去 不
【板书设计】
1 画
水 去 来 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会背诵课文。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媒体出示:比一比,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设计理念: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重要阶段,字学的多了,对字的意义就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掌握字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他们乐于参与的组词小竞赛。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组词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
二、品读古诗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媒体出示:第一、第二行诗句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诗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①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
②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这是一幅画)
(4)指导朗读。
①媒体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②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结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诗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
媒体出示:图片和诗句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
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②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设计理念: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弄清诗句说的是画中的山、水、花、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画的谜语诗。
3.在诗句中找找意思相反的词。
媒体出示:“远”、“近”、“有”、“无”、“来”、“去”
4.把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远——近 有——无 来——去
5、谁能有好办法说说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
6、游戏:找朋友
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
(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设计理念:诗句中这几对意思相反的词,可以通过比较等方法了解它们的意思。如,“远”和“近”可以通过举例说明,“来”和“去”可以让学生做动作来理解。而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学的知识,而且积累了更多反义词,增加了词汇量。
三、背诵课文
1.结合板书,自己练习背诵。
2.看看图片,同桌互背。
媒体出示:图片
3.指名背诵。
设计理念:单纯的背诵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属于强行记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产生遗忘。如果借助板书和课文中的插图来辅助学生背诵,既感觉轻松,又能把课文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快乐阅读——我来阅读
1、我说你猜。
媒体出示: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五个兄弟,
住在一起,
名字不同,
高矮不齐。
(手指)
2、选读:
资料城 《猜一猜(一)》 《猜一猜(二)》
六、快乐说话——我来说
1、出示一幅秋景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秋天到了,大地一片金黄,人们正忙着收割呢!看,他们正在( )
【板书设计】
1 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八、【教学反思】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doc
- 教学设计
- 三小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