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丽原子的结构深度学习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公开课表


    姓名

    李雪丽

    学科

    化学

    授课日期

    2015.10.14

    课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初三(4)

    教材

    人教版

    授课课题

    原子的结构

    主要研究的课题

    单元主题 基于证据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原子的结构



    选择本课

    理由


    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本课题内容微观、抽象、难懂,而“原子的结构”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理解分子、元素、离子、化合价等相关概念及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建立学生的宏微结合、查阅文献、模型认知等能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要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1.采用“微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原子的发展史

    2. 小组分领任务:1-5小组模仿其中一位科学家讲解自己的原子结构及模型;6-9小组讲解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制作课件、录制视频,制作模型等

    3.绘制“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模型”

    课上演示:

    1.原子弹爆炸视频:日本广岛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2.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原子的结构:1-5小组展示

    3.师生共同总结:原子的结构及各微粒的关系及相关性质

    4..你心目中的原子结构:6-9小组展示,评价同学的原子结构模型

    5.核污染介绍:

    6.课堂小结:

    教学突破(详细描述)


    原子的结构:

    1.学生课前反复观看视频:原子的发展史,BBC---原子(共3集)

    2. 小组通过竞争模仿其中一位科学家: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并制作模型。

    3.课下绘制“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模型”

    4.课上各小组依次展示,教师引导,师生总结。


    课后个人

    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微课堂、翻转课堂以及深度学习等理念。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表很高,解决了往年这个地方的教学困惑,达到了课标中对这一部分宏微结合、查阅文献和模型认知等的要求。

    不足:后面时间较紧张、尤其是活动二、三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较少,略显仓促。学生发言较紧张没放开,平时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课下加强对学习小组的指导,准备更加充分。把部分知识下放到下节课,这样学生活动会更加充分,也更能突出重点.


    教研组意见

    亮点







    待改进







    组长:


    附:教案


    4课时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基于证据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第4课时)——--原子的结构

    教材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1.本课时在教材中的作用:

    1、本课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隶属课标中的第三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微粒构成物质。

    2、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2.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3.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对学生而言,首先,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缺乏微观粒子的观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从图片动画观察,很容易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其次,前三个单元学到的身边的物质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水),感性知识积累不足, 对原子中的粒子种类、电性、电量、分布、运动等缺乏想象力。容易造成认识不到位,出现错误认识。第三,结合图片、动画,自主构建画出原子的初步模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体验假说、实验、模型、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宏观实验现象的微观想象和分析能力。


    教学流程


    内容线索

    情境素材线索

    问题线索

    学生活动线索

    认识发展线索


    情境导入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及原子弹爆炸视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片。


    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观察思考


    引发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需求


    原子的结构


    查阅的文献资料

    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得出什么样的原子结构?

    小组展示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完善原子结构


    表格数据

    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汇报

    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我心目中的原子结构

    学生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


    请你从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评价小组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

    发言评价小组绘制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核心环节及主要内容)

    环节一:情境导入

    1.展示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及爆炸的视频

    2.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问题聚焦到了分子中的下一级概念:原子,有很多问题需要知道原子的进一步结构才能回答。

    环节二:查阅文献,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原子的结构

    小组展示查阅文献的结果,录制视频,模仿科学家,讲解原子的结构,制作原子结构模型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1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从1803年到1926年,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即:假想---模型----实验。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但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前赴后继,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

    环节三:分析数据表格,完善原子结构

    观察表格中数据,发现什么规律? 表一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kg)


    原子核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17

    18

    17

    26

    30

    26

    表二:几种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不显电性

    1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1.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 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

    3. 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

    4)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环节四:小组所画“我心目中的原子”模型评价

    从科学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评价小组每个人所画的原子结构模型,

    总结、修改、提升。


    知识延伸:

    1. 质子、中子有更小的粒子构成

    2.核辐射





    板书设计

    板书:

    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不显电性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1.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

    3.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

    4.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学习
    • 深度
    • 原子
    • 结构
    • docx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