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稿)荔湾芦荻西小学-区倩妍-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分会场
名称:
网络环境下中高段语文精加略课型
课程名称: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0《学会看病》
教师姓名:
区倩妍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上册
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学会看病》是紧跟着的略读课文,作者是毕淑敏。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
【设计理念】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 ,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识字为主过渡到阅读和习作应用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识字、阅读、习作三位一体。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从知识性的学习向学习能力培养与迁移、培养语言审美力过渡,也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两课同学的教学中,精、略文结构、表达的对比与分析、主题的挖掘与深化,为学生立体地学习两篇课文提供方法,也为拓展读写提供成长的沃野,体现单元整体教学观。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刚进入小学高年段学习,已经养成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并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形象思维正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熟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熟悉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
- 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逐渐显现,更愿意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且带有强烈的探究动机,也更愿意开展协作性学习活动。
-
【教学目标】
1、认识两课共1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两课“糟糕、誊写、出版、慈祥、谨慎、怔住、喋喋不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两篇课文脉落、快速把握大意。
3、初步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4、明白父母的爱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的,学会理解父母。
5、快速浏览拓展资源,把握大意,深入体会课文主题。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能了解两篇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落。
2、理解父母的爱有不同的侧面表现。
-
【学习策略】
任务驱动学习策略;同伴学习策略
-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用的资源:Ppt 、vclass平台
- 学生用的资源:vclass平台、网络阅读资源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播放生活中父母关爱子女的视频短片,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生活中,父母是怎样爱你的?(指名学生联系生活谈感受)
2、今天要学的两篇课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第一首诗评价是“糟糕透了”,另一篇课文的妈妈明明可以为孩子治病却偏要孩子自己一个人去看病。你们是怎样理解他们的做法呢?今天通过两课一起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所感悟。
3、生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运用多媒体视频短片呈现父母对孩子最直接的爱,与课文中父母的做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展开学习,是一种语文学习基础习惯。
-
二、预习检测 学习生字词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检查读生字词情况。(预习内容详见“学习单”)
2、学生齐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音。
3、学生平台上反馈难写字,老师作生字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誊(注意上边部分不能写成“兴”,与“誉”区分);谨(后边部分要注意)
学生在学习单上练写“誊、谨”或其他。
-
三、 整体把握课文 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要求:
(1)快速独立默读两篇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单第四题。
(2)小组交流、订正。
(3)派代表汇报。
(4)集体订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述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做出了( 截然不同 )的评价,父亲的评价是( “糟糕透了” ),母亲的评价是( “精彩极了”)。接着写了,这两种评价对作者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 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发烧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儿子学会了(自己看病 )的事。
学生已经养成学前利用学习单预习的习惯。课中作小组预习交流,达到同伴互助解决不明白之处的目的。对小组内尚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能针对难点进行指导,省时省力,提高效率。预习检测后进行生字教学和梳理精略两篇课文的脉络,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四、再次读文 初步体会父母态度
1、过渡:默读第19、20两课,边读边想:当巴迪把自己的第一首诗拿给父母看时,父母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当发现儿子生病了,曾经当过医生的作者毕淑敏为什么要孩子独自看病?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把有关的语句用“——”划起来,写写批注。(出示要求ppt)
2、学生汇报,随机指导朗读句子: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3)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3、(1)过渡:不管是巴迪母亲鼓励的话语,抑或巴迪父亲的冷漠,抑或毕淑敏对孩子的残忍,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父母的爱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的。这就是两篇课文的共同主题。
(2)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侧面背后,同样表达了父母对你的爱?(指名让学生说说父母之爱的不同侧面)
(3)小结:是啊,在巴迪父亲冷漠的评价表面下,在毕淑敏残忍的做法里,在你父母的责骂声中,又何尝不是藏着一颗颗热切的心呢?天底下,所有父母的爱,就是如此深沉、宽广。
抓住重点问题,通过对比阅读,和指导朗读关键句子,感悟出两篇课文有着共同的主题——从不同的侧面体现父母之爱,回应单元学习主题。
-
五、拓展阅读,感悟生活
1、过渡:我们继续阅读相关的文章,要求:
(1)快速浏览材料,把握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父母是怎样爱孩子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母亲的爱》《震撼人心的对话》《当女儿的学生》《一分钟沟通法》 《有“错”不纠》《亲情无私》《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伟大的母亲》
2、简单汇报印象最深刻一篇的阅读感受。
在理清两篇课文后,引导学生网上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材料,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知识性或情感性的铺垫,辅助达成情感目标。
-
六、课堂小结 后续铺垫
这节课,我们抓住父母对待孩子不同态度的重点句子,先是对比阅读了两篇课文,再用这个方法阅读了几篇相关的文章。从而感受到无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如何,都是出于爱。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两篇课文中,是如何把父母之爱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网上阅读后作简单反馈,教师适时点评,并作学法小结,引入后续教学。
-
-
- 标签:
- 精彩
- 芦荻
- 荔湾
- 语文
- 小学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