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协同备课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杨敏宁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微课引入:

    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特别的关系,接下列我们来看看关于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历史。

    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不同形状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过程:

     
                   

     

     

     

     

     

     

    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从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入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

    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

    B的面积

    (单位面积)

    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建议将以下图示标出,学生探究结束后,老师应该给出相应的解析过程,让不理解该探究方式的同学可以看到图形后一目了然,因最后归纳的时候渗透了学法,所以老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完每一个方法后提炼出相对应的学法,便于过渡到课堂总结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

    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b,c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²+b²=c².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例题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

     

        
     
              
     

     

     

     

     

     

     \\应该先进行口答的基础练习,再引申到简单应用,最后练习生活实际,教师设计题目的时候建议有一定的梯度,层层递进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74 cm)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长和46 cm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

    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教师提问: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

    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²+b²=c².

    2.方法:(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

    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数形结合思想.

    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

    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²+b²=c²?

     
     

     

     

     

     

     

     

     

    意图: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三个层面:作业1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2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作业3是为了拓广知识,进行课后探究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

    效果: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理念

    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

     

     

     






     

    • 标签:
    • 勾股定理
    • 课时
    • 探索
  •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