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备课】第二次协同教学设计提交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第二次协同备课】

    1、请老师们准备好自主实践的教学设计,并上交此处,以供各位老师点评;

           (每个人至少对组内其他老师教学设计给出一条建议);

    • 【杨友欢复习课教学设计】
    • 《复习方程》教学设计

                              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    杨友欢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熟练地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沟通用方程解题和用算术方法解题的优势,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题。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方程及代数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题。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式,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方程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了,很多同学们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两方面都比较熟练了。但同时也发现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有的同学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困难,对于具体题目不知是选择用方程解还是用算术方法解更适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针对这两个问题再进行复习。

    • 二、复习方程的意义。

    1、师:你什么时候第一次学习方程?有没有同学在五年级之前就在数学书中见过方程?

    2、同学们,老师翻了一下数学书,找到了这些式子,你们看看这些是方程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思考,我们看到:其实在五年级正式学习方程之前,已经在数学书上的很多地方见过方程了,你看,就算是一年级也有方程。看来这些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原来方程没什么神秘的,一直都在我们的学习中……

    师:大家说得真好!其实方程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

    玉婷:做为复习课,这环节的设计更适合于新课的引入,是否以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引入对方程意义的复习会更切合本课的目标呢?

    友欢: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沟通方程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主要应用,以让学生体会其实方程我们不是在五年级才开始学习,是我们一直学习的,只是我们没有认识而已。便于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不知这样是否妥当?大家发表意见。

    俊广:我觉得这样设计也是合适的,因为复习课中,意义的复习应要结合整个学习阶段的,是一种梳理。让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寻找方程的“影子”从而加深对方程的理解。

    徐老师:赞同友欢老师、海平老师的说法,复习课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因此对方程知识点进行回顾时,将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合理。建议友欢老师,可以在乐乐课堂查看有没有相关知识梳理的微课,在提问学生回答完问题,借助相关微课进行梳理,清晰明了,学生也可以私下反复观看微视频进行复习巩固。

    • 三、复习找题中的数量关系。

    1、这是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四道题,仔细读题,找出每一题的等量关系。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这个数量关系的。

    (1)王叔叔骑自行车从禅城到广州用了■小时,每小时行■千米;返回时改开小汽车,每小时行■千米,■小时可以到达。

    (2)车上原来有■人,到A站后下车■人,又上来■人,现在车上有■人。

    (3)学校舞蹈队有■人,合唱队有■人,比舞蹈队的3倍少6人。

    (4)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米,高是■米,体积是■立方米。

    2、汇报。谁来汇报你们找出的等量关系是什么?是怎样找出这个等量关系的?

    根据回答总结:可以从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式、关键句、找不变量等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容易正确地找到题目的数量关系。

    俊广:复习中综合呈现现几种不同类型的等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整理。建议可以结合课件呈现,课堂会更高效

    徐老师:在小组进行汇报的环节可以采用事先安排好组长进行总结记录其他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然后直接汇报,高效,提高小组合作效果;

     

    雪芳:老师整理的非常到位详细。同一前面两位老师的建议。

    • 三、复习用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呢?下面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黑板的这两道题目。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想法。

    (1)甲数是26,是乙数的2倍少4,乙数是多少?     

    (2)甲数是26,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4,乙数是多少?

    2、个别学生板演。汇报想法。

    3、看来,有些题目适合用方程解,有些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比较上面两题,什么时候选择方程法,什么时候选择算术法?

    小结:“顺向思维”的题目,用算术方法更简便,“逆向思维”的题目选择方程法计较容易做对。我们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虽然用方程解题的过程比较麻烦,但这些稍难的题目确实用方程来解,正确率比较高。等我们以后到了初中,碰到更复杂的问题,就更适合用方程来解答了。

    4、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小红和小军看同一本故事书,小红看了这本书的1/4 ,小军看了这本书的1/3,已知小军比小红多看了30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小红和小军看同一本故事书360页,小红看了这本书的1/4,小军看了这本书的1/3,小军比小红多看了多少页?

       (3)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共96袋,大米和面粉袋数的比是5 :3。运来大米和面粉各多少袋?

    玉婷: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具有一定的坡度,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

    俊广:体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都练在点子上,高效!建议有一个小组互相交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讲讲思路,加深认识。

    • 五、课堂检测。

    1、解方程。

    4+0.7χ=102            3.2χ+0.5χ=14.7

    2、列方程解决问题。

    果园里有梨树385棵,梨树比苹果树的2倍多15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

    思考题:有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1.2倍,如果再往乙桶里倒入5千克油,两桶油就一样重了。原来两桶油各有多少千克?

    徐老师:随堂练习可以借助微课演示展示解题过程;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六、作业。

    徐老师:作业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留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构建知识,并可以协助交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学以致用;

    • 总体评价

     

    杨友欢老师自主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教研主题,在协同备课的基础上对教研内容作了补充,唯一不足是整个堂课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 【余乐勇复习课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广角——找次品》教学设计

    冼可澄纪念学校    余乐勇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条的教学目标清晰,指向性强!本课的活动应为重点关注此目标,为此目标服务;其中第2、3条教学目标有重复,建议重新整合、优化一下!

    徐老师:余老师教学目标可以规范一下,用三维目标形式表示,这样比较清晰;

    •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记录表若干。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出示找茬游戏图片,学生共同不同之处。

    出示两瓶外形完全相同的口香糖图片:能找出不同吗?这两瓶口香糖从外表是看不出不同的,可它们的确有所不同。你知道它们在哪些方面出现了不同吗?

    对,就是质量上出了问题。其中有一瓶口香糖少了三粒,我们称它为次品。谁有办法从这两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方法:数一数、掂一掂、用天平称……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格产品,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轻重不合格……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要找出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我们可以用到什么工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用天平来找次品的问题。(板书:找次品。)

    海平:找荐的游戏引导能很好地契合本课的知识内容,同时此游戏也是学生喜欢乐玩的游戏极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学习。

    徐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通过生活次品的危害性的事例,使学生意识到对、次品的危害,从而加强学生辨别生活中次品的意识;再引回到方法的探究,更贴近生活实际;

    • 二、合作探究,寻找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个口香糖制造厂,由于机器的原因,一瓶口香糖在装瓶时少装了3粒,而它又混入了一些合格品中,为了体现“诚信经营”的理念,必须在这批产品注入市场前把它找出来。同学们能们不当一回质检员,帮忙找出这个次品?

    惠芳:这种情景引入如果能做成微课就更好更形象了。

    徐老师:可以借助视频短片简单呈现;或是PPT展示相关图片;

    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

    学生自由猜次数。

    师:看来是数量太大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又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决窍。

    那么,我们就从较小的数开始研究吧!

    2、研究“3”中找“1”。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2瓶口香糖中如果有一瓶是次品,用天平称一次就能找到次品。那么3瓶呢?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说一说你是怎样找的?

    学生叙述称的过程。3(1,1,1)次品可能是这三个“1”中的任意一个,但无论是哪一个,都只需1次就保证找出次品。(板书)

    师:这3瓶口香糖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多少?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在哪里?

    3、研究“4”中找“1”。

    如果再增加1瓶,在4瓶中找出一瓶次品,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来?请你独立思考,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也可以用学具代替摆一摆。

    想一想:4瓶口香糖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学生汇报方法:4(1,1,2)2(1,1)或4(2,2)2(1,1)。(板书)

    师: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一个一个地称,或2个2个地称,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至少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如果只称1次,最多可以保证在几瓶中找到次品?

    4、合作探究,“5”“6”“7”“8”“9”中找“1”。

    如果口香糖的瓶数继续增加,如5瓶、6瓶、7瓶、8瓶、9瓶,你知道至少称几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来吗?

    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再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然后把你的方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徐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天秤和口香糖实物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一个人记录、一个人实验、一个人汇报;进行具分工,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瓶数

    每份的瓶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称的次数

    2

    (1,1)

    1

    3

    (1,1,1)

    1

    4

    (1,1,2)(1,1)

    2

    (2,2)(1,1)

    2

     

     

     

     

     

     

     

     

     

     

     

     

     

     

     

     

     

     

     

     

     

    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板书。

    5瓶   5(1,1,3)  2次

    5(2,2,1)  2次

    6瓶   6(1,1,4)  3次

           6(2,2,2)  2次

           6(3,3)    2次

    7瓶    7(1,1,5) 3次

           7(2,2,3)  2次

           7(3,3,1)  2次

    8瓶    8(1,1,6)  3次

           8(2,2,4)  3次

           8(3,3,2)  2次

           8(4,4)    3次

    9瓶    9(1,1,7)  3次

           9(2,2,5)  3次

           9(3,3,3)  2次

           9(4,4,1)  3次

    徐老师:对上面可以采取分层实验,将学生分成不同组,每个组对其中一种情况进行验证,然后每组出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5、观察比较,优化方案。

    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要想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可以把这些口香糖分成几份?每份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课件演示)

    引导学生发现:在找次品时,我们可以把要检测的物品尽量平均分成3份,这样可以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 三、解决问题,归纳方法。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你能当好质检员了吗?81瓶口香糖,最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81÷3=27  27÷3=9  9÷3=3  3÷3=1

    81(27,27,27)27(9,9,9)9(3,3,3)3(1,1,1)   4次

    2、总结方法。

    现在谁来说一说,要想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我们可以怎样做?

    总结:要想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我们可以把要检测的物品尽量平均分成3份。

    3、巩固应用。

    (1)P135做一做。

    有10瓶水,其中9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10÷3=3……1     10(3,3,4)       3次

    (2)P136第2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15÷3=5   5÷3=1……2  15(5,5,5)5(2,2,1)2(1,1)  3次

    如果一共有27盒饼干呢?28盒呢?至少几次保证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27÷3=9          27(9,9,9)       3次

    28÷3=9……1     28(9,9,10)      4次

    • 四、拓展延伸,总结规律。

    师:接下来,你来考考老师。

    你出一个数,这个数表示要检测物品的个数,里面只有一个是次品,而且已经知道次品比正品重或轻,我来说称几次保证能找到次品。(1000以内)

    学生说数字,老师口算。

    师:知道我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我们再来观察这些数据,1次可以在多少瓶中找到次品?(2—3个)2次可以在多少瓶中找到次品?(4—9个)3次可以在多少瓶中找到次品?(10—27个)观察每次称量的最大数字有什么规律?(出示表格)

    1次      2 —— 3

    2次      4 —— 9

    3次      10—— 27

    4次      28—— 81

    要保证5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最多是多少个?

    要保证6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多少个?

    从上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要保证n次能测出次品,待测物品可能是多少个?(补充表格)

    1次     2 —— 3

    2次    4 —— 9

    3次      10—— 27

    4次     28—— 81

    .      .      .

    .      .      .

    .      .      .

    N次    3n-1+1——3n

      海平:开放性的拓展知识既是对本课所学生知识的一个巩固与提升,也是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很赞!

    雪芳:数学应用于生活,看得出来余老师很用心准备这节课。

    数学广角-找次品.ppt 

    徐老师:余老师的PPT设计体现了前面用生活情境,即次品的危害性,很好,如果可以通过视频形象直观呈现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 朱雪芳复习课《三角形》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友欢:这部分的教学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海平:同意杨老师的观点,此部分体验了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朱老师加入了微视频录像,运用了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很棒!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友欢:这环节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认为在三角形的概念中对于学生比较难的如:围成、封闭图形等是否要在概念教学时进行加强,最后用判断题进行巩固,可能比较好。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友欢:我觉得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多的探究知识,是否可以用另一个课时安排比较好一些呢?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张海平《摆一摆,想一想》综合实践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7

     

    • 【教材分析】:

    摆一摆,想一想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学生已经对100以内数和数位表等相关知识的知识基础本课通过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加深对数位和位值等概念的理解,并在活动过程中引导他们想一想,培养发现、总结和运用规律的能力,从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积累学习经验。

    俊广:分析到位、精准!

    • 【学情分析】:

    年龄特点方面: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容易兴奋,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待加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惠芳: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到位

    知识准备方面:本课内容是在第四单元学习后,学生对数位和数值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进行学习的,学生能按照题目要求,无序摆出一部分的数,但容易遗漏或重复。

    雪芳:教案写的非常详细。

     

    • 【设计理念】: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游戏验证等方法,找到摆数活动中隐含的规律,初步体验猜想-验证的思考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数位表上摆23颗珠子,会用珠子摆数、读数,会记录摆出的数,感悟有序摆数的重要性;

    2.通过摆4颗珠子的活动,结合23颗珠子摆出的数,感悟并发现摆出的数的数位之和和珠子数的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选择性任务,在汇报总结中发现珠子个数与所摆出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4.通过摆数、完成任务卡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倾听、有条理地表达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乐勇)教学目标明确,这节课是一节数学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是一个很好地教材,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清楚,知道本节课要培训学生那些知识一定要过关,用直观的摆一摆到达目标。并且明确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加欣赏的老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重点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在活动中发现隐含的规律。

    难点:在探索的活动中,学会有序思考、发现规律,并能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 【教学过程】:
    1. 动画导入,初步体验位值思想(用1个珠子在计数器上摆数)

    教师:请认真看动画,然后回答问题。(播放动画)这是几呢?你怎么知道这是1?这又是几呢?为什么?(同步板书

    问题1:为什么都是1个珠子摆出的数却不同?

    教师:原来把珠子摆在不同的位置上就表示不同的数。今天就让我们像小珠子一样,在数位表上摆一摆,想一想。(板贴课题)

    友欢:本环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雪芳:老师非常有趣的引入,学生积极性提高。

     

    • 二.动手操作,活动探究

    (一)用2个珠子在数位上可以摆出什么数?

    问题2:用2个珠子在数位上可以摆出什么数?

    1. 学生上台尝试摆出数**

    2. 谁能通过移动珠子,摆出一个比**更大/小的数?

    3. 你是怎样把**变成**的?

    教师:原来珠子在数位表上的位置这么重要!只要把珠子在数位表上移来移去就可能摆出不同的数了。

    (二)用3颗珠子在数位表上摆数,初步感受有序思考。

    问题3:用3颗珠子怎样摆出一个最大或最小的两位数?

    教师:现在老师再加一颗珠子,你能用3颗珠子摆出一个最大的数吗?谁来试试?为什么这是最大的?

    教师:谁能用3颗珠子摆出最小的数?为什么这是最小的?

    教师:你还能用3颗珠子摆出其他不同的数吗?请你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摆一摆。(同步板书)

    (三)用4颗珠子摆数,进一步体验有序思考。

    问题4: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

    教师:刚刚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摆的,你们会从大到小摆吗?想不想摆?现在老师给你们再加一颗珠子,小组合作摆一摆,先看合作题目和要求。

    齐读合作要求后开始小组合作。

    1)同伴互助,合作完成;

    2)小组汇报;

    3)小结: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地有顺序摆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玉婷: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关注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扶--导--放,让学生学会有序的思维方式,有目的性的小组合作同时体现让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并不会流于形式。

    友欢:整个教学设计以活动为主线进行,培养了一年级孩子的小组合作精神和意识。同时也体现了活动的层次性,由2个珠子----3个珠子,再归纳出思考的方法。我认为设计比较好。

    俊广:整个环节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有较好层次性。建议,本环节可以拍成微课,给小孩子自己在家里自习,因为内容很简单,小朋友能自己学到的。课上可以互相交流,老师作提升。

    (乐勇)很欣赏老师在动手操作的这一步分设计,老师的设计很到位,问题也直指味道点子上,要求明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指示更明确,学生学起来效率会更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会很强。

    惠芳:层层递进,一环紧扣一环,不但能提起孩子对知识的兴趣,而且也是对思维的逐步提升。在第4个问题里小组合作最好明确一下孩子的分工,如一个操作,一个记录,并确定谁做发表者等,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

    • 三、应用与提升

         1.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挑战任务卡。(体现合作学习与选择性学习)
     

     

    教师:你想完成哪个任务呢?现在请组长抽取任务卡,拿到任务卡后开始小组合作

    2.小组汇报并验证

    1)任务一通过和另一组的答案是否一致进行核对确认;

    2)任务二通过摆珠子进行验证;

    3)任务三通过学生当珠子进行验证;

    4)任务四先让全班猜一猜“9颗珠子摆出了几个数”,再通过公布其中一组的答案进行现场验证。

    徐老师:这个环节设计合理,通过自选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挑战任务,最后一组呈现结果,使课堂探究学习高效有序;

    问题6.想一想:珠子的个数与摆出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1. 教师:老师把这四个任务的结果都整理到这个表格中来了,请你观察珠子的个数和摆出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 独立思考;

    3. 个别发言;

    4. 验证2-5颗珠子摆出数的个数和珠子个数是否符合规律。

    小结:珠子数+1=摆出数的个数

    玉婷:通过前部分的引导学习,再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的思考过程,不仅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是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友欢:本部分内容是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进行初次的应用,以便发现规律。老师在组内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活动,既不用每人全部完成所有任务,不够时间,也让小组里面可以收集多种不同情况,以便总结规律,这个做法比较巧妙。

            俊广:我很欣赏这个环节,教学理念先进,让学生在探究中有选择性的交流,放手让学生总结与探究!

    • 四.畅谈收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你最想向谁学习?

    3.这节课的冠军小组是哪组?

     

    • 五.拓展与延伸

    问题7:用10个珠子可以摆出几个数?是11个吗?

    1.课后去摆一摆,写一写。

    2.总结:摆数时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不能超过9,渗透满十进一的思想。

    徐老师:此次学习的活动课的探究目的是使学生在自主实践的环节能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简单数学推理有初步的了解;因此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种数学思维。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感知好,逻辑推理仅仅是单向的,需要灵活借助具体的实物以及媒体支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冼惠芳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20以内退位减法复习目的:

           1.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

    复习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发展他们初步的学习能力。

    教具准备:

           1.水果式题、应用题的相关内容。

           2.20以内退位减法的减法表挂图。

    海平:复习目标很明确,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的基础也是重点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会算但不是在理解和明白算法的基础上计算的,有的可能是靠背或做多了有印象了,所以基础弱的同学会常常出错。复习是有针对性地从算理算法表达上给学生更系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好的。

     

    • 复习过程:

    一、复习算法。

    1、课件演示水果式题;

            (1)提问: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让生畅所欲言后,师肯定他们答案,

       小结出方法:

    A、想加算减

                 想9加2等于11,11减9等于2,8加5等于13,13减5等于8.

    B、用差1得9,差2得8的方法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

    乐勇: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l得9. 减数与被减数的个位数差2得8.这个说法不规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说,让学生能够听的明白。

    徐老师:课前退位减法方法回顾,可以借助乐乐课堂相关微课,总结方法。

     C、10—2=8  8+1=9  即:11—2=9

             lO-5=5   5+3=8  即:15—3=8

      2、师让他们选择最易于接受的方法,再演示水果式题的其它题目。

    (乐勇)一个设计,可能不够细,能否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更加有低年级的特点,有点童趣效果会更好。

    • 二、复习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挂图.板书: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师随意指一道式题,让生熟练回答。(可采用开火车、举红旗、爬山比赛、信鸽投信等多样形式活跃气氛)

    建议此部分进行具体的教学准备,可以采用PPT出现题目的形式。(宏)

    • 三、布置作业。

        1、口算题.

        退位减法表里随机抽指.

        2.口算

             12-8    14-6    12-3   16-9    13-6

             11-9    12-4    13-9   14-8    14-5

             14-7    11-8    15-6   1l-7    12-7

             16-8    13-5    1l-3   18-9    13-8

        3.比大小.

                  15—7○12—4    16—9○13—8

    (乐勇)一年级的练习设计建议题型多些,可以是游戏的,开火车的,猜猜结果,结合动画情景设计练习,这样会更加有童趣,动手通过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这样课堂气氛会好很多,学习效率更加高,学生会更加爱数学,喜欢学数学,从小形成这个习惯非常有用。 

    • 欧玉婷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面积的整理和复习.doc


    三年级下册《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70—87页。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经历整理、交流、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过程,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友欢:我觉得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可能不用过多的落在过程性的东西,教学目标可以更简洁和指向性明确一些。

    2、通过学生的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3、在小组的示范、交流中,孩子能够学会用这种思维网络图的方式以小组或自己为单位进行单元整理复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

     

    •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导入新课。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面积》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赶快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面积的定义、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面积的计算)课前我们借助导学单已经在小组内对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并且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部分,做了重点准备,下面再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各小组组长确认好分工,准备好一会你们组交流时要用的东西。

    二、小组交流,梳理知识。

    1、师:刚才老师巡视时发现有的组准备特别充分,下面我们就有请各小组到前面来和大家交流。第一部分,面积的含义,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指一小组上前汇报)小组交流第一部分面积的定义。

    学生补充,师小结进行评价。

     

    2、师:好,接下来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勇敢?

    小组交流第二部分面积单位。

    学生补充,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看大家对面积单位的内容认识得这样清楚,老师也给大家补充个小题,考考你,有信心吗?看大屏幕,巧填单位。

    房间面积是18(      )           卧室的门高约2(      )

    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     )      果园的面积大约是3(     )

    爸爸身高是180(      )            小学生的一颗大门牙大约是1(    )

    山海关区的面积约是192(     )   

    3、师:真棒,大家不但认识的清楚,还能灵活运用。了不起,咱们接着往下交流。

    小组交流第三部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生补充。师小结进行评价。

     

    师:大家看,老师这有个问题,看谁能想办法,让1(  )=100(  )

    海平:本节课问题引领得很好,整个知识结构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当中脉络清晰地展现给学生。最好老师提的这个问题:看谁能想办法,让1( )=100( )

    俊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三个版块的知识整理,学生可能有多种的呈现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本环节中,可否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网络的整合。

    友欢:这部分设计,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一个总体概况,形成一个知识链条。

    学生回答。

    师:大家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填法,别看这些小小的单位名称不起眼,用巧了还就真的能让1=100。来我们为自己鼓励鼓励!

    4、师:最后看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看哪个组交流的更精彩。

    小组交流第四部分面积的计算。

    学生补充。师小结进行评价。

     

    5、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分别对面积这一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大家看我们整理好的网络图,面积这单元共学习了这4部分内容,每个小组又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了整理、提示、出题巩固,老师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学完一个单元,每个组或每个同学自己都能像今天这样用网络图的形式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但是仅仅整理复习了还不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才叫厉害!咱们比一比怎么样?

    三、巩固基础深化理解。

    1、师:咱们先来热个身,看着我们最熟悉的桌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课桌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面积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师:要想求它的周长得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怎么算?(长+宽)×2

    那桌面如果是正方形,它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边长×4

    师:为了保护桌角,要给桌面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需要多长的铝合金边条呢?(这是求什么)

    师:想要在桌面上放一块玻璃保护桌面,至少要多大的玻璃呢?(这是求什么)

    师: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说说,同样都是这个桌面,到底什么时候求面积,什么时候求周长呢?

    2、师:好,热身结束,接下来我们就来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下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最近新买了一套房,(出示图片)你知道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吗?

    不是刚复习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怎么不会算呢?

    (长为9米,宽为6米)这回知道了吗?

    为了使房间更美观,老师想要在房顶四周围上装饰线条,大家赶快帮忙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米装饰线条?

    大家看这面墙,老师想要把这面墙刷上彩漆,你知道刷彩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长和宽不是都告诉你们了吗?

    再告诉你这面墙高3米。墙上有一扇面积是2平方米的窗户。

    谁把这个问题完整的解答一下。

    最后就剩一个关键问题了,老师想要将这个房间的地面铺上边长是3分米的方砖,能干的同学们赶快再帮老师算一算这个房间一共要用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吧?(指名到前面给大家讲解题过程。)

    俊广:在练习环节,可以先设计一些基础练习的题目,再设计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易错、重点题型。

    友欢:练习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考虑比较全面,也体现精练的复习效果。

    四、总结。

    师:看,只要我们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你就会真正成为生活中的小能手了。

     

     

    3


     

    • 庞俊广复习课教学设计
    • 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整理与复习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87 例3

    •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

      3.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徐老师:庞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全面,明确;

    • 教学重点:

      1.系统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区分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不同点.

      2.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形成知识网络。

    • 教学准备:

        描画的卡纸、预学案、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请分别“描出”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涂出”它们的面积。

    请同学,指出图形A和图形B的周长;再指出它们的面积。

    通过描、涂、指,对于图形A与图形B,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的面积不相等,周长相等)

    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玉婷:复习环节结合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更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友欢:这个部分设计比较精妙,既能让学生准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也能让孩子们动动手,提高学习兴趣,比较直观。

    徐老师:右面的图,可以借助PPT动画,将A和B面积涂颜色的过程以及两个图形周长涂不同颜色的过程,展现出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图形动态过程中,体会学习,可以用触发器动画实现线条涂抹过程。

    • 二、知识梳理。

    1. 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说出所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课件展示

    2. 课前,我们已经对平面图形关于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收集与整理,请看我们的复习任务:

    • 任务一:复习公式

    请同学引领大家,来整理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只复习公式部分,实物投影上展示,边说边对一下答案,不作解释。)

    徐老师:在所有学生实物投影展示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公式的基础上,用ppt或是相关微课,将知识点总结系统梳理一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 任务二:复习推导过程

    1. 组内交流。

                刚才同学带领我们复习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公式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

               下面请小组长分派任务,每位同学选1、2个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全班交流:

             1)公式推导中,有什么存在问题,请提问。(可以把问题回抛给其他同学:请可以解答他的这个问题?)

            问题预设: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除了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还可能拼成什么图形?

    答: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正方形。

                (2)可不可以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面积的二倍?

    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与他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除了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答: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高时,可以拼成正方形。

               (4)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S=πr2

    答: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周长的一半,而高是圆的半径,周长的一半就是π×r,所以面积就是π×r×r=π×r2

               (5)圆可不可以拼成正方形?

    答:不能,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圆周长的一半,而高是圆的半径,底永远是高的Л倍。

               (学生出现的问题,多集中在这几点上,然而这几个知识点的处理对于下面构建框架图是很有必要的。)

    这部分的处理可灵活,如果学生不提问,可以直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讲解图形时,由教学抛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引导学生提问,这部分灵活处理。

    2. 选择一、两个有代表图形让学生进行讲解。

    (建议选择圆、梯形公式讲解,或者每个图要可以让学生到班上说说,看时间灵活处理。)

    玉婷:从本环节的设计中可以看出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出具体的分析,并能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地处理课堂中预设生成的问题,体现出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友欢:从任务卡来看我觉得老师在本节复习课的研究上下了功夫,考虑十分周全。但我建议在学生汇报时把任务一和二合二为一看行不行?因为这两部分内容本身有一定的关联,不需要把它分开。合在一起更好体现整体性。

    • 任务三:梳理图形间的关系。

    1. 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着图像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布置了预习和自学,要求大家根据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梳理框架图,重点说说根据什么这样梳理? 

    预设这部分的处理方法:

    1.  5-8分钟,学生画图梳理,每四人小组画一个图即可。

    2.  选定一个小组作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可以作进一步的补充。

    3.  如果发现学生画出与课本不一样的图,要请这个小组作交流,说出想法。

    4.  万一学生想不出,可提示参照课本P87,也许有精彩发现。

    5.  框架图的理论依据:正方形的面积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根据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三角形和梯形、圆形的面积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来的。

    • 四、公式的统一(理论的升华)

    刚才我们结合推倒过程梳理了图形间的关系,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些平面图形中,除了由曲线围成的圆以外,剩下的五个图形的面积公式可不可以统一成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呢?

    生独立思考(不一定能想到,教师需要引导)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设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想法:

    1)长方形,因为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沿高剪下,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而三角形与梯形虽然说要除以2,单也可以变成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老师也有自己想法,大家想知道吗?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图形?(梯形)

    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三角形了)

    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上底为(0)的特殊的梯形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图形?(梯形)

    现在变成了一个上底和下底相等的特殊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又可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友欢:这部分老师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个延伸和拓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宽阔性,对质优生的培养有较好的作用。

    • 五、巩固练习:

    1. 思考与讨论:

    3)有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的小棒各一根,哪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课本P87 做一做2)

     

    2. 知识大比拼:填空题5道、判断题5道、计算题3题。

    第一关:选择(5秒出现一题,共5题。)

    1.  半径是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2.  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了。(   )

    3.  3.14和π的大小相等。(     )

    4.  任何两个不同的平面图形,面积不可能相等。(     )

    5.  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

    第二关:填空(8秒出现一题,共5题。)

    1.  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     )度。

    3.  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cm,高是4cm,面积是(    )cm2

    4.  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树干上,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   )平方米。

    5.  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圆的(     )。

    第三关:限时3分钟。

    课本P87 做一做 第4题。

    3. 重点题型集(灵活处理,有时间可以在课堂中展示完成)

    同学们真的很棒,这节课我们重点对平面图形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复习,请同学们再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容易出错的、重点的题型,下节课进行汇报与整理,我们一起出一份练习卷。

    此环节,打算在数学思维课中上,主题为“我的练习卷”。

    全课总结:本课,我们从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系统梳理了有关的知识点,相信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玉婷:自主学习是时下教学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去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地渗透数学转化思想。还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等逻辑思维,体现了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友欢:练习部分的设计有一定的坡度,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易错的题目也进行了训练,既关注了全体,也为质优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同时也看出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附件:本复习课任务卡

     

    • 王业宏复习课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应用意识。

    • 重点、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准备:

    投影仪数字卡片

    •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请学生把课本从88页看到98页 ,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2.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能不能用提纲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这样学生归纳起来可能更加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勇)

    好建议:会指导学生参考书本的内容,我班上的学生已接触、使用基本的思维导图,可以用提纲、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此部分的探究学习!(宏)

    3.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这个小组归纳知识,对于学生起到很好地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归纳能力也能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也是一个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同伴的机会。所以小组合作,在单元复习中起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勇)

    惠芳:在小组交流优化的时候,最好用大的卡纸,并用思维导图,把组内成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并分类,这样能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也方便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4.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海平: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同步出现知识结构导图,让汇报更加直观。

    这里希望老师一定要复习小数的单位,这个是学生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勇)

    三年级下学期,只是学生初步接触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知道小数由小数部分、小数点、整数部分,未学习小数的单位。(宏)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在小数的下面画横线。

    32.2    201    0.9     26.1     301   10.06     8.50

    提问:什么样的数叫做小数?举例说明。(指名回答)并复习小数点及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划分。

    2.读出下列小数。

    1.28     2.01    90.3     0.56     10.06     8.50

    3.写出下列小数。

    三十八点五(     )    十三点六四(     )       零点一九(     )

    二点三八(     )      四点零五(     )        十二点三零(     )

    提问:怎样读小数?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总结: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要按照顺序依次读出。

    4.比较下列小数的大小。

    3.8○3.7      5.32○5.23      0.75○0.95

    0.8○0.08     3.08○0.38      2.05○2.02

    提问: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总结: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先比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千分位上的数。

    5.算一算。

    4.6 + 5.4=       0.6 + 0.8=       0.36 + 0.4=    0.9 – 0.7=       13.4 – 1.8=     1 – 0.6=

    提问: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计算时注意“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

    反馈时突出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海平:分层练习由浅入深,有练有提升这样的复习效果会很好。基础题特别是计算类的可否结合问题解决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0.57元表示(    )元(   )角(   )分。

    9.87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6元5角 =(     )元    1米2分米 =(     )米

    2.把1千克.0.56千克.0.6千克.1千克20克从大到小排列是:

    (     )>(     )>(     )>(     )

    3.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4.小亮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4.6元;又买了一天《宇宙探险》,花了10.5元。小亮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现在来检测一下你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海平:最后是否还有一个课堂小测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徐老师:推荐用下面的数学资源,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 丁惠玲复习课教学设计
    • 《搭配中的学问》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2页例2搭配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

    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

    能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衣服卡片、小组合作工作表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师:大家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谢谢!我的衣服由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而成,今天,老师就想跟大家聊聊有关搭配的问题。一起来探索《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俊广:从生活中导入,自然、简约!

    玉婷: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直观、自然。

    友欢:上课开始直奔主题,简洁、明了。

     

    • 二、小组合作,感悟有序和符号化

    1.小组活动,探索有序搭配

    师:话说呀,周末我买了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为一套的话,这些衣服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们愿意帮忙解决我的问题吗? (愿意)

    先请看清我的问题,下面请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其中2位同学负责拿出学具摆一摆,2位同学负责用你喜欢的方法在工作表中记录所有的穿法。明白要求了吗?开始。

    2.汇报小组想法,感悟有序更容易不重复不遗漏

    小组派出两名同学介绍想法,一人负责说,另一人负责操作(约3组)

    先解决有序搭配,再解决使用符号表达的简便。

    方案1:无序,随意搭配

    方案2:有序,图片连线表示

    方案3:有序,使用图案、符号画图表示

    师:比较一下两个小组的想法,你认为那个小组更容易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穿法呢?(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搭配,更容易做到不遗漏不重复。(板书:有序 )

    3.多媒体演示搭配方法

    师小结:无论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有做到有序的搭配,就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俊广: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小组内初次探讨如何搭配,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玉婷:提供充分的材料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总结众多的组合方法,再通过对比找出最优化的方法,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友欢:这部分设计以问题为引领,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感受搭配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的几个不同层次,从无序到有序,从而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排列的数学思想。

    • (一)阅书质疑

    1.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你最喜欢哪个?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用一些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事物是我们数学中常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确实是既简便又清晰。

    请翻开书本P102看看书上的表示方法,你能看懂吗?图中的圆和正方形分别表示什么?那些连线是什么意思?

    2.画一画,用符号、连线的方法记录刚才的搭配方法。

    师:那现在我们完善一下刚才的记录,时间:1分钟

    3.延伸到3件上装和3件下装

    师:那如果上装有3件,那么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个3;3×3;3+3+3

    师:第1个3代表什么,第2个3又代表什么?

    生:前面的3是每件上装可以和3件下装搭配,有3种穿法,后面的3是有3件上装,就是3个3。(生边说师边连线)

    师:你真厉害,还总结了用计算的方法来找搭配的种数。

    总结: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经历,在解决不同上装数和下装数的服装搭配问题中,我们先发现了有序的找能让我们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到所有的搭配;然后又明确了如果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会更简便更清晰,接着还总结出了使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的知道搭配的种数是多少。

    俊广:从生活的事情,到数学符号的使用,并且关注当中使用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友欢:通过看书自学,了解用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可以的。但可以再放开一下,让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先试着解决问题后看书,不知可否?

    • (二)巩固练习

    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可不只有穿衣,还有哪里有搭配问题呢?

    ​1.早茶中的搭配问题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这么优秀,我给大家推荐一下我们佛山好吃的东西,好玩的地方。你们看,广东早茶的点心和茶水,流口水了吧?要是点心和茶水只能各选1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生:8种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2.  线路中的搭配问题

    师:喝完早茶,我们就去佛山必去的景点——佛山祖庙看看,好吗?

    从祖庙牌坊经过双龙壁到万福台,共有多少条路线?

    俊广:结合生活场境的应用,体验有用数学。

    友欢:老师设计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用了孩子们熟悉的身边的事情和身边的景点展开教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徐老师:此处设计好,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三)拓展练习

    1.路线搭配提高题

          从祖庙牌坊经过双龙壁、万福台到达黄飞鸿,共有多少条路线?

    师:如果我还想增加参观佛山黄飞鸿纪念馆,那又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2.数字搭配

    师:想去吗?预约的电话号码大家记好了,82293,后面三个号码,你们来猜猜看。

    生猜

    师:没有猜对?那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看看我能不能很快的就收到大家的电话哦。723

    俊广:环节之间都有有意义的生活场境,很好的教学理念,如果能把它做成一个系统的教学课件,使用不同的场景,相信您的课堂会更加出彩!

    玉婷: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练习的设计,学生更能感受学习的乐趣。

    友欢:这道题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难度,对拓展学生思维有帮助。

     

    • 四、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师:时间过得真快,很快我们的课堂就接近尾声了,回顾我们整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 张伟安复习课教学设计
    • 复习内容

    图形的变换,长方形和正方形。

    • 复习目标

    1.了解物体旋转后的变化,能按照指定的旋转角度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位置。

    2.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并正确计算。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 复习过程
    • 一、图形的变换

    1.旋转

    (1)什么是旋转现象?以上图形中,有没有经过旋转得来的图形?

    (2)说一说这个图形是经过怎样的旋转得来的?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5dm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方体有_________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长方体有____________个顶点。

    (7)还有什么发现?______________。

     

    2.表面积。

    学生看图解答。

    (1)上下每个面是____形,长____,宽____,面积是____,两个面积和是______。

    (2)前后每个面是____形,长____,宽____,面积是____,两个面积和是______。

    (3)左右每个面是____形,长____,宽____,面积是____,两个面积和是______。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这个长方体箱子没有盖子,那么要扣除哪个面的面积?需要材料面积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要在这个箱子的四周贴上一圈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扣除哪些面的面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积。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以上面的图为例)

    (1)这个箱子的容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求?

    (2)哪个是横截面?横截面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4.体积单位。

    (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一般情况lml是用于什么单位?

    (3)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徐老师:对于上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环节,建议可以将学生分组,4到5人一组,每组自选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体积、表面积其中一个内容,交流协作,最后组长汇报,提高课堂效率;

    • 三 巩固练习

    课文的139页的第7--10题。

    • 四作业

    课文第142页练习二十七的第9--12题。

    • 标签:
    • 进行
    • 线上
    • 交流
    • 点评
    • 协同
    • 老师
    • 提交
    • 第二次
    • 教学设计
    • 备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