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佛科院附属学校(南庄小学) 钱翠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2.深入学习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如何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制造“矛”“盾”,引发思考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说。
2.老师知道书写“矛”和“盾”。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盾:横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它挡住,打仗用它来自卫。
3.一个进攻,一个自卫,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完成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联合“矛”“盾”,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认读:自卫 左挡右抵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2.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三、探究“矛”“盾”,深入学习
1.朗读句段,感受令人紧张的第一幅画面。
(1)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令人紧张的画面语句。指名汇报。
(2)品读重点句: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着重品读“刺”和“左抵右挡”,读出紧张感。
(3)感受发明家心中急切的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两个“!”所产生的作用。
2.激发想象,感受令人神奇十足的第二幅画面。
(1)继续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令你大快人心的画面语句。指名汇报:第五自然段。
(2)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自由读。
(3)播放坦克进入战场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坦克的自卫和进攻能力。
(4)齐读第五自然段。
3.发现和解决问题,探究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路,完成以下图表。
问题1:盾太小,难以抵挡。 解决1:
问题2: 解决2:
问题3: 解决3:
(2)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
四、揭示道理,联系生活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句,指名读。
2.结合课文说话。
是的, 善于把 的长处集于一身, 就会是胜利者。(坦克、矛与盾、坦克)
3.出图,联系联系生活说话:
是的, 善于把 的长处集于一身, 就会是胜利者。(坦克、矛与盾、坦克)
(橡皮铅笔、双层汽车、轮椅、我自己……)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
五、作业布置。
25 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进攻 自卫
坦克
(胜利者)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矛和盾的集合
- 教案
- 坦克
- 进攻
- 自卫
- 学生
- 胜利者
- 发明
- 课文
- doc
- 自然
- 2.
- 发明家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