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校区-廖胜广-语文-《春雨的色彩》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春雨的色彩》案例所引发的思考
——211模式下如何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肥西上派中心校西校区 廖胜广
摘要:识字教学为拓展阅读服务,拓展阅读也为当前的识字教学服务。
关键词:春雨 色彩 感知 阅读 整合
引言:小学低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教学,在211模式下如何进行识字教学,让我在实际教学中感触很多。
“211”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1、从家常课看,识字学词、通读文本、了解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内容;2、品味词语、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所以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能提前,或者说是不重视的。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
我将人教版一下《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作为解读蓝本。一、创设情境,板书课题1.引出课题《春雨的色彩》,启发学生说说可用“雨”字组成哪些词语。(学生说出“大雨”、“暴雨”、“雷雨”……)2.师:今天一起学习有关“春雨”的课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2《春雨的色彩》一边写,一边小声读。3.提问:课题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带着感受读课题。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请同学们带着对课题的初步感受,按照老师的三个要求去大声朗读一下课文。
1《补充习题》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1)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画个问号。(2) 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 思考这篇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争论:各抒己见,互相辩论、又趣:有意思、】重点指导:你、们、红、绿、花、草、(2)师:翻开生字表,认真描一描以上的五个生字,注意写字姿势。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有的同学腰板挺得很直。
(3)完成《补充习题》第一小题,(4)指名逐段朗读,师:刚刚同学们读得真是热火朝天啊,可是读得热烈不一定代表你读得认真。老师想请同学逐段地朗读一下课文,看看你刚刚是不是用心的读了。(指读并且评价)3 师:前两个要求,同学们看来都完成的不错。这篇课文写一件什么事。学生同位说,在指名说(本课通过一群小鸟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对话,展现了春雨滋润万物、草木返青、百花争艳的多彩画面)。
三、拓展阅读
课题组阅读材料25页 必读《春风和春雨》《春天的雨》选读:《春雨贵如油》《春夜喜雨》。
1、 标出文本里不认识的字。
2、 说说“你认为春天美在哪里”?
四、写话练习
1、把以上话题写下来。
2、学生作品展示:部分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
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样的情景。师:你能快乐地、自信地把你写的话再读一遍吗?这位同学写得好,读得也很好,其他同学能学着他也来说一说吗?
五、总结
第一板块——预习在课前,事半功倍中高年级,课文会越来越长,可能让孩子们去读几遍,时间就到了,如果喊上一个书读不好的,可能一节课都用在指导上了,还谈什么完成教学任务了。所以,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是说:“今天回家预习第×课。”这样等于废话一句。我设计了一种预习卡,基本内容是这样的:A、默读(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我初读的收获是: 。(2)本课的生字 。B、查问:(1)我不认识的字是: ,想办法记一记,记住后画笑脸: 。我给生字扩的词语(一个字扩两个词): 。(2)我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者问其他人我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C、朗读“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三遍,家长签字。D摘抄(1)好词: ;(2)好句: 。E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最终我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上课认真听或者请教老师或同学的。同样,再好的预习作业布置了,长期不进行检查也会落空。第一课时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有机渗透式”地检查、点评是很重要的。合理安排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版块——学习字词,交流感知写字在课堂上已经被淡化、空化,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师一定要不惜时间进行识字学词的训练。当然首先你要有各年段不同的教学目标: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1、能准确地借助拼音认读汉字;2、能按笔顺规则使用硬笔书写生字;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3、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高年级的主要教学主要是:1、有较强的识字能力,能够独立学习生字词,并能创造性地识字;2、能够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论哪个年级,可以重点指导难写的字,最重要的是要留出三到五分钟让学生描红、临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有时间师生还可以进行评议写得是否正确匀称好看。有老师说过:“书不熟读不开讲。”“注重初读,延迟开讲。”各年级要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才能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高年级要以默读为主,让学生有潜心会文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能促使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在读的基础上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带问题阅读,低年级要弄清有几个自然段、几个人物、事情的原因、地点、事件即可。而中高年级除了要了解主要内容外,还要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最后,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领会词语、句子、段落的感情,让学生"我心入书,书入我心"。只有入境才能动情,只有动情,读书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第三版块----由课题导入,抓住题意读通读顺课文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出色的题目,准确鲜明,引人入胜,提示文章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课题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能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有成就感,那阅读的兴趣会高一些,接着再相机引导学生读通一些难读的句子,记牢几个难读、难写、难理解的词,把课文读通顺。如《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从课题“雨”着手,我抓住了课文的切入点:“雨”。由“雨”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无限联想,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急于了解是怎样的一幅美景、为什么会春雨会有各种颜色、从里面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第四板块——拓展阅读。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才能品评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一种间接的对话,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211所给的与阅读材料能更好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我在实际教学中受益颇多,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北京教育学院的薛晓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第一课时读书的三部曲:第一阶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感受作者的用词习惯,会遇到新的句型和新的表达方式。这些新知会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阅读困惑,学生的阅读思绪被打断,使之对课文内容不能很快形成一个清晰的、连贯的完整认识,书读得不流畅是正常的,在初读得基础上,安排词句的学习正是时候。第二阶段读书,应该安排在词语学习后,因为对词句的正确感知会带动读书水平上一个台阶。此时的读,既能使学生体会词语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文章句段中的呈现方式、构建方式,又因为基本扫清了词句读音和理解上的障碍,学生能分配出一部分注意力关注文章的内容及其前后联系,阅读思绪连贯了,课文也就读得流畅了。第三阶段读书,最好安排在质疑问难环节之后,因为质疑问难能有效解决阅读中的很多个性化问题。此时的读,已经少有句段理解上的困惑,学生可以有精力整体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再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第五版块——说写练习。学生在有效初读后,必须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悟读。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既符合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教学规律,又使第一课时有味道,有看点。阅读的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所说的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并当堂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提高了朗读的水平,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还加强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学贵在平时,点点滴滴都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听说读写是一节好课的整合,在中高年级段当堂的小练笔重要,但低年级在211模式下的读、说、写也不可忽视,如果时间来得及的话,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生活延伸。例子中第三环节(说话训练),“你认为春天美在哪里”学生一边想一边写,效果很好。有几位孩子赢得了满堂彩。“我写我手心”正是由于有感而发吧。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在211模式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解决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还要加强阅读和说话写话教学,原来四十分钟的的活压缩到二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多动脑子,多查资料,总之,211模式下的第一课时教学是很难的,是需要技巧的。
2015/5/7..
-
-
- 标签:
- 教学
- 阅读
- 色彩
- 课时
- 语文
- 课题
- 春雨
- 案例
- 词语
- 学生
- 校区
- 生字
- 课文
- 第一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