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带着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实用目的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种研究方法开始逐渐融合、相互补充,在遵循内容分析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程序基本一致。综合看来,要实现内容分析法的目标,必须在掌握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仔细研读,分门别类,推理比较,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而归纳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最后还要对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进行验证。
一般而言,内容分析可分为这样几个独立的阶段进行:
(一)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1.将研究目标加以清楚明白的陈述。
内容分析要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毛病,不能因资料现成、便于列表显示等缘由就进行所谓的研究。为此,确定研究的最终目标并加以清晰的表述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使资料收集围绕确定主题而进行,尽量减少收集那些对研究无助的资料。
2.研究工作要以研究主题为指导。
如同其他大众媒介研究方法,内容分析要以设计得当的研究主题或方案作为指导。研究主题可由现存理论、以前的研究或实际的问题中提炼出来,或是从对社会变化的反应中提出研究主题。设计得较好的研究主题或假设,能提高内容分析类目的准确性和灵敏性,也有助于产生更具价值的资料。
(二)确定研究范围
确定研究范围就是要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对研究对象下明确的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必需包括两个方面:指定主题领域、确定时间段。指定主题领域应与研究的问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并与研究的目的相连贯。确定的时间段应该要够长,以保证研究现象有充分的发生机会。
指定主题领域和确定时间段后,研究者要对研究中的有关参数进行清楚的叙述。例如:这是关于1998年9月1日至1998年10月1日间全国省级电视台黄金时段电视广告播出情况的研究。
(三)抽样
当一些分析涉及数量有限的资料时,对内容作一次普查是可行的。但在更典型的情况下,当研究者面对数量庞大的适应内容,就无法进行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抽样。大多数大众媒介研究的内容分析实行多段抽样法。
1.对内容的原始资料进行抽样。
第一阶段,一般是对内容的原始资料进行抽样。如果分析这些样本的任务太重,也可以进行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例如,要研究电视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研究者可以仅选择收视率较高的一定数量的电视台,也可以从全国所有电视台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电视台,还可以把样本按收视率分层,并从高、中、低各层中抽样。
2.选择分析样本的迄止时间。
第二阶段,选择分析样本的迄止时间.当原始研究材料确定后,就可以选择分析样本的迄止时间。确定迄止时间应根据研究的最终目的来确定。如果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想获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的新闻报道的特点,那么,抽样的时间阶段应是这次事件新闻报道所持续的时间。但是,要分析在迄止时间范围内的所有内容,仍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作。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抽样以取得分析样本就显得尤为必要。一种简单的随机抽样方式是:从一个任意的时间点以后,每隔n次选择一个样本。但n不能呈现出周期性,否则这种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例如,如果抽取的目标是50期报纸,用7作为间隔数,那么样本就有可能全是周末报纸。由于周末报纸有一定的特性,这种抽样就不具有代表性。时间抽样的另一种方法是把月按周分段,把周按天分段。从一周中抽取不超过两天的样本,可代表整月的总体分布。
还有一种方法是从每个月的日期中抽样,组成一种“混合周”。例如,从一个月的所有星期一中随机抽取一个星期一,再从星期二中随机抽取一个星期二,依次类推,直至一周的所有天数都抽齐。
一般来说,样本数在合理的情况下,越大越好。如果选择样本太少,研究结果就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如果随机选择的样本量较大,尽管一般很少出现不具有代表性的结果,但会造成任务太重。那么,究竟选择多少样本数为宜?一般而言,它依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研究对象发生的频率越低,则选取的样本数就应越多;反之,选取的样本数就可相对较少。
3.选择内容。
当确定了原始资料和日期以后,便进人抽样的下一个阶段。研究者限定在已抽取的样本中选择分析的内容。例如,一项关于1997年至1999年间全国省级党报广告类型变化的研究,在确定了原始资料和日期以后,用如下方法选择内容:每隔一个广告统计一次,不考虑广告的大小。
(四)选择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是指实际计算的对象,为内容分析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小的元素。在文字内容中,分析单位可以是独立的字、词、符号、主题(对某个客观事物独立的观点)、整篇文章或新闻报道。分析单位的操作性定义应该明确具体,其标准应该便于操作。在内容分析研究中,通常的分析单位是个人(如作者,各年龄的儿童,父母、不同职业的人)、群体(如家庭、班级、各种学生团体)和各种产品(如书籍、杂志,文章、绘画、泥塑、电视节目)等。分析单位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分析材料的取样。分析单位是学生,就应在学生中取样,分析单位是作文,就应在作文中取样。在实际研究中,分析单位的选择有赖于具体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总体。
(五)建立分析的类目
分析的类目又称为分析的类别、分析的维度,就是根据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的、将材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标准、方面或角度。内容分析法的基本做法是按照一定的维度(即类别)对各种形态的材料进行系统评判、分类和记录。在许多研究中,分析维度通常是一个层层隶属的体系。如对于一篇研究报告,确定了从题目、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方法、结果呈现、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大的分析维度以后,还需要设计出对这一大维度进行分析的子维度。
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自行设计。
(六)建立量化系统
内容分析中的量化方法一般用于类目、等距和等比三种尺度。等比尺度适应于一些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如,在印刷媒介研究中,通过计算栏数来分析涉及一些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社论、广告和新闻报道的特征;在广播电视研究中,等比尺度通常测量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广告时间、播出的节目类型及一天中各类节目的总量等。
(七)进行内容编码
将分析单位置于内容类目称作编码。这是内容分析中最费时,同时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进行内容编码时应做好如下几点:
1.训练编码员,改进编码计划。实施编码的人称为编码员。在研究中,研究者需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编码员,这一方面有助于编码员准确了解类目的界限,另一方面可以改进不合理的编码计划,直至编码计划合理,编码员能熟练掌握类目界限和编码程序。
2.进行实验性研究,检查编码员间的信度。实验性研究应在新进的编码员间进行,以确保他们准确掌握编码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提高编码员间的信度。
3.使用标准化表格,简化编码工作。为了简化编码工作,一般需要使用标准化表格。编码员在进行编码工作中,可以将资料记录在标准化表格的空格中,既可简化编码工作,又便于以后统计。此外,利用电脑进行编码和统计工作,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法。
(八)分析数据资料
内容分析中常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如百分比、平均值、众数和中位数;也使用推理的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如果分析的是等距尺度和等比尺度类型的数据,则需用t-检验,ANOVA或皮尔逊r一检验。此外,有些研究者还应用其他一些统计分析方法,如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分析。
(九)解释结论
如果研究者要检验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其解释将很明确。但是,如果研究是描述性的,就需要对研究结果的含义及重要性进行解释。例如,一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显示,30%的广告是零食和糖果。那么,30%这个数字究竟是高还是低?这时,研究者面临着应该报告“足足30%的广告属于这一类”,还是报告“只有30%的广告属于这一类”?显然,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的比较,如把它与广告中的其他产品或与成人节目中的广一告相比,可能30%是较高的数字。
(十)信度和效度检验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在内容分析中,主要指是否能够根据类目的概念定义和操作定义得出一致的结果。在内容分析中,常常通过编码者的编码一致率来检验信度。
内容分析法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
1.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分析。
3.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4.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5.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的准确程度,测量的结果是否反映了同构性,是否把握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效度取决于对概念定义的把握程度,对对所研究问题以及变量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有准确的理解,效度涉及多层面、多维度。
在内容分析法中常见的效度测量:
1.表面效度,根据逻辑或经验检查测量工具和对象的同构性,是经验和理论的主观判断,是最常用也是条件最少的效度检验。
2.构念效度,涉及一个抽象概念与一些可观察的假定能指示概念的存在和变化之间关系,其核心是:一个构思是存在的,但又不是直接可观察的,除非用一个或多个测量。
3.内容效度,指测量是否能够为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4.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指效度的普遍性程度,若具有内容方面的效度就具有了内在效度能够回答所研究的问题。
图 1 内容分析法一般步骤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