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雪英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3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师24团中学 袁雪英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开篇、结尾引用古诗名句来抒发作者游览桂林山水后的感慨,首尾呼应。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 “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特点手法的妙处,感受祖国山河美、文章语言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2、3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它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具体了解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
二、品读水美,总结学法。
1.桂林的水是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结合插图想一想。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板书:静 清 绿)
3.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从对比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为什么?
(3)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可以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6)让我们把这些美景储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吧,让它成为永远的美丽。(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4.总结学法
同学们,想想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第2段的?
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品一品,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品读山美。
1.桂林的水美,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文第2段的学习方法,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桂林的山的美吧!
2.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读读:读第3自然段。
画画:划出最美的句子。
品读:读出美的感受。(读给同学、老师听。)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分组学习交流。
4.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可以与第2自然段对比写法。
(先对比;然后运用比喻句、排比句抓住特点具体地写)(板书:奇、秀、险)
四、欣赏画卷,朗读升华。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五、拓展阅读
六、写话练习。
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地方,请同学们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处美景,先说一说,然后仿照第2、3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作业:背诵第2、3自然段。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甲天下
水 山
静 清 绿 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漓江
- 作者
- 课时
- 教学设计
- 桂林山水
- 特点
- 第二
- 对比
- 学生
- 同学们
- 景物
- 课文
- doc
- 自然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