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山中学初一语文第7课 王远征《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华山中学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doc

    华山中学  初一语文教师  王远征
     

    第二单元

    整体设计

     

    •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 二、【单元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 三、【单元设计设想】

    1.本单元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整合本单元的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训练点,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2.本单元精讲《最后一课》,用时两个课时,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并交给教给(让学生领悟这样的学习方法)一定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呢?。在《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上,略读《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抓住三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或语句进行理解和赏析。//那么这几篇课文还会再用时间处理吗?根据您第4点的设想,是没有另外安排时间的,即相当于1节课时间处理完4篇课文,请问您平时是如何设计并实施的呢?《木兰诗》用时两个课时完成。

    3.课前让学生搜集并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或教师给予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自学。课堂上不再集体学习。//若让学生拓展学习您列举的中国的历史事件,那么如何与这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普法战争发生联系呢?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有必要。

    4.本单元计划用时七课时,课文阅读教学用四课时,两课时用于单元主题阅读,一课时用于单元综合性学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多的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前后变化和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略读《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每个课时都穿插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背景。

    2.学会分析并体会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前后变化和对韩麦尔先生认识、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进一步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和重点语句的把握分析人物特点和情感变化的方法是否更好呢?

    3.掌握表现小弗郎士情感的艺术手法。

    4.体会小弗郎士对国土的热爱。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结果的阐述,所以应是学生能够如何如何。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前后变化和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小弗郎士对国土的热爱。

    【教学方法】:重点段落、语句研读法

     

    • 【教学过程】:

    一、结合背景,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1870年~1871,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后一课》。

    //红色字体的部分如果换成一个普法战争那段的历史短片(视频)或者让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去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呢?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体会和发现当时的惨烈场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通过您的上面黑色字体部分的过渡,切入文章是否更顺畅?

    学生:聆听、思考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hǎosǒu ào悔 字帖tiè 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二、研读文本

    1.教师:课文的标题为“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根据表格提示,独立完成。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语句

    明确: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2.教师:这些变化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传递给我们的。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祖国的思想感情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1)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2)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三、研读重点段落

    1.教师:小弗郎士的变化集中体现在课文的12—16自然段,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

     

    2.教师: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呢?

    学生:思考

    教师出示问题组作为提示:

    这一部分属于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

    这一部分用的最鲜明的标点符号是什么?

    文中“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可怜的人!” 两句独立成段,分别表达怎样的含义?

    哪一句话对上文设置的悬念做了揭示?

    这一部分集中表达小弗郎士的什么情感?

    明确:①属于心理活动描写

    感叹号

    ③“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独成段,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可怜的人!” 一语双关,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岂止只有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连同小弗郎士在内的所有阿尔萨斯地区的人都不能在学习法语,他们都是可怜的人。这句话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上文中,小弗郎士“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一句在设置悬念,“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个个看来都很忧愁”等几句进一步加深悬念。在这一部分里,小弗郎士的一句心理活动描写“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揭示了悬念。

    体现了小弗郎士从不喜欢学习法语,对国事不关心,不懂事到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对语言、国家的热爱之情。

     

    3.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学习氛围感染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人物小结:

    教师:作者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从句式、标点符号的运用、解释悬念、情感表达上,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懂事、爱国,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此课时为公开课)

     

    • 【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2.掌握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艺术手法

    3.懂得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4.研读其余三课的重点段落或语句,体会文章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重点段落、语句研读法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郎士,小弗郎士从幼稚、贪玩到懂事、爱国的转变,离不开韩麦尔先生对他的影响。今天,我们再来分析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体会他的爱国——情感变化//文中没有一处点出了文中主人公的爱国情怀,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告知者或者灌输者,引导学生通过文字的阐述去体会和表达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重点段落

    1. 教师: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你从文中哪些段落、语句中可以体会出来?//改为“文中是怎么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是否更好,更有利于去探究合作?

    学生:两人合作,交流,朗读,回答

    教师预设:

    课文第10段中的装束描写,从“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到“……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明确: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课文第111819202529段的语言描写,体现了爱国。

    明确:教师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激动——沉痛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师问:请赏析韩麦尔先生说的“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一句话的含义。

    明确:A.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B.把“监狱大门”比喻为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把“钥匙”比喻为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C.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课文第22段的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明确:对这熟悉的一切在告别、痛斥侵略者。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明确”的部分是否可以不那么精确,不那么多内容?通过PPT或者板书上精简的文字,勾勒出骨骼是否更好呢?

    师问: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在课文的哪一部分达到了最高潮?

    明确:课文第24——29段。(包含动作描写

    追问: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明确:沉痛,悲痛,激动,哀伤,痛苦,悲愤,痛恨等等。

     

    2.教师:“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真诚痛心地作自我批评,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三、略读《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

    1.教师过渡:阿尔萨斯地区的人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祖国”在我们心中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就是热爱祖国。请自学《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问题组:

    《黄河颂》的歌词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最后一段中,“扬子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和“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作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土地的誓言》一文中,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

     

    明确:①反复,比喻。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例:A.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B.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C.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把这三篇全部在这节课处理完时间会否过于紧张了呢?建议改为跟本节课的主题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去读。

    • 标签:
    • 初中语文
    • 语言
    • 教师
    • 单元
    • 祖国
    • 明确
    • 学生
    • 变化
    • 一课
    • 课文
    • 最后一课
    • 先生
    • 华山中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