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豹智破迷信兴水利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西门豹智破迷信兴水利
西门豹智破迷信兴水利
西门豹,战国初期人。魏文侯时任邺县县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恶俗,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田地,改良 土壤,发展农业生产。西门豹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胆识超群,明 达干练。他善于运用智谋,严明法纪,取信于民,深受当地百姓的 拥戴。
常言道,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智勇双全,多谋善断,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一个官员来说尤为重要。在迷信盛行、人鬼颠倒的两千多年前,一个地方官吏能够以大无畏的精神,智破迷信除恶习,带领百姓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巩固社会基础,确实值得为后人所景仰。此人就是战国初期邺县县令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群雄并起,列国争霸,社会一直处在大动荡大分化之中。经过长期的争霸混战,许多弱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作为新霸之一的魏国首先崛起。
一
公元前 445 年,魏文侯斯作为魏国的第一代君主登位。此时的魏国,已初步建立了君主集权的国家制度,中央设置了可以任免统领文武百官的相、将,又在边地或重镇的郡县设置了可以由中央任免的守、令等官职。然而,魏国的旧势力仍然相当猖獗,疆土纷争依然经常发生。邺县靠近漳河,毗邻赵国,是军事战略要地。但是漳河连年泛滥,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官吏又不想办法根除水患,一味强征赋税,百姓怨声载道。这样,邺县非但不能起到外御强敌的作用,反而成为魏国的肘腋之患。因此,魏文侯总想委派一名得力的官吏去管理邺地。西门豹因其胆识超群,明达干练,并积极参与李悝的政治改革运动,深得魏文侯的信任。于是在大臣翟璜的推荐下,魏文侯决定任命西门豹为邺令。
风尘未洗的西门豹身着便服,不露声色地来到邺地民间,召集当地一些乡邑老者了解“人有饥饿之色,路无车马之喧”的原因。原来,在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恶俗:每年“为河伯娶妇”,将年轻貌美的女子活活淹死……结果不仅不能避灾息祸,反而造成“城中益空无人”的惨败景象。不屈服于旧习惯势力的西门豹来了个将计就计。以惊人的胆识和谋略,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策,揭穿了“为河伯娶妇”的鬼把戏,智惩巫婆和三老,同时又用事实教育百姓移风易俗,改造自然,从根本上制止了三患之中的人为之害。从此以后,在邺地没人再敢提为河伯娶妇的事,也没有人再相信为河伯娶妇就能消灾了。
二
西门豹深刻认识到,倘若只治人为之害,而自然之害——水患不除,邺县的面貌则不能彻底改观。因此,西门豹毅然决定率领民众开渠筑堤,引漳灌田。
邺地位于太行山东部的冲积平原,自西向东流经邺地汇入黄河的漳河,一到雨季,就会因泄洪不畅,水位暴涨,经常泛滥成灾,造成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景象。
如何治理这条多灾多难的漳河,变祸水为福水,成为西门豹破除“为河伯娶妇”的迷信恶俗之后要做的,事关百姓幸福和农业生产的又一件大事。赴任前夕,西门豹深知自己此次身肩重负,又知道自己平时脾气比较急躁,易动肝火,特地找了一根柔软而富有韧性的熟皮带佩在腰间,时时提醒自己欲速则不达,遇事应缓而静思,克服性子急躁的毛病。从此,一位举止稳健、精力充沛的地方官吏经常出现在漳河两岸。
西门豹先后多次请当时的一批能工巧匠集思广益,然后又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溯流而上,饮风沙,膛泥泞,观地势,察水脉,披星戴月,备尝艰辛。在那些长途跋涉的日子里,他常常是渴饮沟渠水,饥餐农家粥。西门豹徒步勘察了漳河两岸的村村户户,一幅治理漳河的宏图,也渐渐地成竹在胸了——沿漳河开挖 12 条水渠,引流分洪,蓄水灌溉。这是他殚思竭虑、呕心沥血的结果,也是他身体力行、事必亲躬的结果。
在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战国初期,要同时开挖 12 条水渠,其工程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一时百姓怨声四起。西门豹又走村串户,谆谆诱导,反复强调开渠的利与弊:“现在挖渠引水,父老乡亲会因此受些苦难,但我料定他们将来一定会明白的。”西门豹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终于,他的治水宏愿得到厂越来越多的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出现了父母送子、妻子送夫上工地的感人情景。
在西门豹的率领下,一支浩浩荡荡的治水大军,在漳河两岸安营扎寨。顷刻间,旌旗猎猎,车水马龙,治水工地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西门豹治水如治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有功必赏,违法必究。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从不擅离工地,日夜辛劳在治水第一线。即使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要打着火把到施工现场巡视,察看工程质量,若发现问题,便下令及时更改。因此,可以说,战国十二渠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凝结着邺令西门豹的心血。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在西门豹亲自督促下,邺地百姓经过数载埋头苦干, 12 条大水渠终于修成了。每条水渠不仅有调节水量的水门,而且还分别筑坝多处,便于日常取水。为了不妨碍交通,每条水渠上建起了桥梁。治理好了漳河,农田得以早涝保收,邺地粮食“亩收一钟”,高于当时魏国的其他地区,逐渐富庶起来。百姓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原先的穷乡僻壤开始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逃亡他乡的贫民也纷纷重返故土。相传邺地的百姓感激西门豹功绩,把漳河十二渠又称作“西门十二渠”。漳河十二渠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四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也是黄河流域出现较早的灌溉工程,对后世治理水患、应用水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据史书记载,西门豹的引漳灌渠,直到汉代还在发挥利民效益。
三
在邺地,西门豹除了治理漳河外,为官也十分清正廉明。西汉的褚少孙曾说:“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史记》中记录:“豹以威化御俗,帮人不敢欺。”从这些评述中,也可知西门豹当年执法的严明。由于西门豹治漳河时有人反对,且总有些法令会得罪一些权贵,自然更遭人嫉恨,也不断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数落西门豹“禀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巴不得魏文侯将西门豹革职罢官。为了查明事实真相,魏文侯决定亲自到邺地视察。
魏文侯到了邺地,看到沟渠交错,庄稼茂盛,但察看粮仓和府库时,果然如人所告:粮仓里不见颗粒粮食,府库里不见丝毫钱财,兵库里不见一矛一盾,衙门里也不见有人审理公务。
于是魏文侯责问西门豹: “当初翟璜推荐你任邺令,总希望你能有所作为,想不到你把邺地治理得这么乱,你若能说明其中原委倒也罢了,否则削官问斩广西门豹不慌不忙地答道:“臣听说有作为的国君富民,图强霸的国君富武,只有亡国的国君才富府。我以为大王现在是想做一个富国强兵的君主,所以我实行蓄积于民。这样说大王也许不信,请允许我登上城楼,擂响战鼓,大王所要的甲兵粟米可立即备好。”魏文侯听了半信半疑,便由西门豹陪同一齐登上了城楼。
当西门豹擂完第一通鼓时,只见邺城军民个个顶盔贯甲,挽弓荷箭,披挂而列。第二通鼓声擂罢,一支有牛车装载、百姓肩挑背负的运粮大军已立即赶到城楼脚下。魏文侯看了惊喜不已,对西门豹说:“我现在明白了,请下令收兵吧 ! ”西,、 ) 豹便摇了摇头,摆手道:“不行,我与老百姓之间有约法规定,讲究信誉,决非一日之功,,现在既然已擂动出征的战鼓,却又接着下令收兵,今后邺地的军民就不会听命于我了。”说到这里,西门豹斩钉截铁地向魏文侯请战:‘‘燕国经常侵扰魏国八城,臣请北击,收复失地,”魏文侯同意.了西门豹的请战要求。于是,西门豹带领将士北上击燕,很快收复了被燕侵占的土地。邺地也从此成为保卫魏国边境的一道坚固屏障。
尽管西门豹只是两干多年前的一个邺令,官职不大,史料对其生平记载也少之又少,但他以特有的机智和魄力在邺地勇治恶俗、引漳泽邺、造福百姓的功绩,贯名史册。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魏吐家》中说:“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在《河渠书》中又说: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东汉班固在《汉书·沟洫志》中说:“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有令名,”唐代史学家注曰:“西门豹‘有善政之称”。还有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和西汉褚少孙新补《史记·滑稽列传》等,都记载了西门豹治邺或治漳河的功绩,从这些零星琐碎的文字记载中,可知人们是何等敬慕和爱戴西门豹。西汉学者褚少孙曾无比感慨地说:“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巳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就连称雄一世的曹操,对西门豹的智谋和品质也推崇备至。后人更把他看作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位不可多得的地方清官。
-
-
- 标签:
- 西门豹智破迷信兴水利
- 河伯
- 水渠
- 魏文侯
- 西门豹
- 治理
- 水利
- 百姓
- 迷信
- 漳河
- 魏国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