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低年级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浅谈低年级口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低年级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番禺沙湾中心小学 郭昭琴

    【摘要】 80年代开始,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所研究的对象。本文从低年级口语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低年级口语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合作学习 低年级口语教学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在跨越式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低年级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承担着如何"启蒙"、如何带领学生"入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任。与此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在集体操练之上。因此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地运用在低年级口语的日常教学中。

    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内开展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相应的目标,反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忽视了合作学习中的“弱势个体”

    在低年级口语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弱势个体”,即英语合作学习中的学困生。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有多高?能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否跟上其他同学的思维?其他同学能否理解他们的见解?是否盲目跟从他人?这种合作学习能否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吗?能否使他们提高自信、自尊……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来思考,合作学习中的“弱势个体”是现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调动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合作学习没有落实语言目标

    低年级的口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十分多,但是有些时候教师在合作学习前没有明确的语言要求,对合作学习的示范也不够到位,老师提供的语言基础不足,指示不清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往往只是集中在了各类图片上,没有主动地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没有达到预定的语言目标。

    三、合作学习中语言枯燥单调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老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每节课新授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在对新授内容进行巩固的时候,老师往往先对合作学习中所用的语言进行了机械操练,合作学习也在教师的组织下展开了。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交流的语言内容有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再一次重复他们都知道的信息,学生只是为了教师的要求而展开合作学习,单调机械的合作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用合作学习作为包装的对话没有取得学生的认可,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低年级口语教学的合作学习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上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分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成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情况。在划分小组时,老师会常常会碰到来自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不想和他一组!”A 说。

    他是个笨蛋,怎么教也教不会!” B说。

    老师,你这样分组不公平!” C 说。

    老师,他总是不开口说的,我不想跟他一组!”D说。

    对于这些问题,老师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告诫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小组的划分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依据活动的主题,学生的兴趣,学习成绩或者根据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方式的变化能够调节合作学习的学习气氛,但无论那种分组方式,教师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分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

    2.尊重学生的关系;

    3.多采用异质同组的分组方式;

    4.尽量拉进组员间的空间距离,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焦急活动能有效的进行。

    二、培养和提高“弱势个体”的合作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个人活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小组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合作能力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合作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习惯方面“弱势个体”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

    1、培养学困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弱势个体”在这发面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明确告诉他要做到的要求: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包括必须听清教师的问题,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这样才能跟得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弄清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2、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会表达。“说”是表达的一种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弱势个体”由于发言机会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些时候往往心里明白就是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行为表达能力,如当他们语言表达有困难时,可引导他们借助手势、动作、图画等完成其中的表达过程。

    3、培养学困生敢于表达的勇气。在合作交流中,遇到不同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学困生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让学困生树立信心,敢于表达,积极参与合作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尊重其他的组员和他的发言,其次是教师多关注他在小组中发言和表现,多找找他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弱势个体”在合作中树立信心进而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去。

    三、落实语言目标,丰富语言

    合作学习要为语言学习而服务,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调控者,应努力使合作学习达到语言运用的目标,增强语言学习趣味性,丰富语言:

    1、教师在合作前要有明确的语言要求。讲明合作的要求,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加大对目标语言的运用,提高合作的效果。

    2、教师示范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通过到位的示范和引导,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展开合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迸发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引”。由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发的过程,都由师生互动合作来完成。

    3合作时给学生提供信息差,丰富语言。信息差,即是参与交际的双方都有需要交流的未知信息。为了展开富于生命力的合作学习,达到语言目标,教师除了提供语言材料、激活语言知识,让他们有话可说外,还应在学生之间创造信息差,让他们乐于说,也要启发学生延伸语言,复习滚动已学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走进低年级口语教学的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要发挥出最好的成效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实践就能探讨出来,他需要老师不断的尝试,反思,用心探索总结出来的。在未来的低年级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将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刘红武,2003,“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教之初》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及实施》  

     吴永远,2004,《小学合作学习两种新策略的应用研究》

    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口语
    • 教学
    • 语言
    • 教师
    • 合作学习
    • 浅谈
    • 沙湾区
    • 中心小学
    • 学生
    • 广州
    • 低年级
    • doc
    • 合作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