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 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

    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六)拓展阅读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思乡的诗自古有之,唐朝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张籍的秋思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翼万重。”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有着相同的心情,那就是“思乡”。

    读现代诗人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

    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七)、写话

    师读《夜书所见》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并把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 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 (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2、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想象画面:再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配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诵读 

    学了这首诗,让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思乡情的诗吧。(出示这几首诗)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要求: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乡爱亲的情感。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六、写话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一段话、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 标签:
    • 学习
    • 学生
    • 诗人
    • 设计
    • 意思
    • 意图
    • 理解
    • 古诗
    • 教学设计
    • 诗句
    • 思乡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