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东山区豪贤路小学 杨琦 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豪贤路小学 杨琦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新课程》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以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理论为指导,谈谈如何通过拓展阅读这一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拓展阅读 语文能力 人文素养 网络环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那么,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而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统一进行的。

    为什么《新课标》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要实施形式的新型教学。它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试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在这个“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中,拓展阅读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素养的关键环节。因为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阅读对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它学科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颁布的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新的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下面,我就从三方面谈谈我对“拓展阅读”的认识:


    1. 拓展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执政期间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曾明确提出要让八岁美国儿童能读会写。也许这对于主要学习拼音文字的欧美国家来说,可能不难达到。因为儿童只要学会基本字母,就可以一边认识字词,一边阅读。然而,对于汉语的学习却绝非易事。据研究,一个人要达到比较流利地阅读的程度,即能读懂杂志、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料,大约需要认识2500个汉字。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2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3—4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56年级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按照这样的识字速度,小学生要到小学四、五年才能够达到比较流利地阅读的程度。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将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分离为几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重点解决识字,中、高年级逐步解决阅读和写作。这种方法固然出于学习汉字的无奈,但是它造成的识字、阅读、作文的不同步,使识字难以联系语言实际,反过来又增加了汉字识记的难度,使识字的效果受到影响。而通过灌输式的集中识字教学,必然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实验教学中,我发现“阅读与识字相结合”的确是一种轻松有效的识字方法。喜欢看故事和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看故事、听故事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的,入小学后继续采用这一方法来组织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儿童语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在4-9岁。在这一关键期内,花上两年至三年的集中主要精力来攻克汉字,必定会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阅读与识字相结合”的教学法,妥善地解决了低年级孩子“学汉字”和“学语言”这一对矛盾。课堂中学生听、说、读等语言活动时间占了语文课全部时间的60%以上。也就是说,每一节语文课有一多半时间是学生在进行听话、说话和朗读练习。半学期下来,每个孩子在语文课上兴趣盎然地学会了20多个故事,每个孩子认识汉字不少于350个,会写180个。这样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儿童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一直担心花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多了,是否会影响识字速度和质量呢?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可以有效避开最高遗忘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是一种轻松有效地识字教学法。 “阅读与识字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反复多次认读汉字,通过一段时间多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逐渐化“生”为“熟”,慢慢熟悉一个个汉字,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强化刺激,最终达到识字的目的。这样,既加快了识字的速度,又减少了教学时间,真正达到了提高效率、减轻负担的目的。实验证明,由于学生识字处于一种比较宽松、自由度相对充分的氛围中,加上教师对识字量较多的学生不断加以鼓励和表扬,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1. 拓展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儿童单纯识字,忽视阅读,无法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态度与学校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关,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但在传统的以教师中心的教学结构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材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课本中有限的阅读材料难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需要,难以调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中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及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阅读不拓展,网络不运用等。因此,造成阅读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往往一篇课文教师讲完了,居然大部分学生还读不通课文,读不顺句子,弄不懂问题。这里讲的读书不仅仅是读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在网络上进行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读书,不读书怎么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越好。

    生本教育体系认为,儿童阅读是他们形成自学能力,主动发展的基础。为此,应当大力发展能使儿童尽早阅读,进入意义场的语文教育,并且把这种语文教育看作是提高人的智力素质的突破口。

    汉字是形象联想的文字。汉字不同印欧语系中的英语,英语的书面符号是一种表音文字,每一个单词都是由没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繁复丰富的词法形式、形态标志,句子的组织以动词为核心,完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自由。汉字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思维方式,强调中领悟、重意会的审美习惯。因此,看到一个汉字,容易产生联想,推测它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儿童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凭借字形猜测出词句的大意。汉字形声字占觉大多数的特点,又使得儿童在没有教的情况下也能对音和意揣摩个八九不离十,这就使儿童在阅读中实际使用的汉字远远不止课堂中所学得的,他们在阅读中障碍越来越小,促使阅读阅读兴趣越来越高,一个生动活泼充满神奇的世界在他们面前延伸,使他们获得快乐,并不断产生“阅读”未知的动力。

    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不会有阅读能力质的飞跃。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很好的解决了传统阅读教学中阅读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课前预习时的查询与调查,课上理解课文时阅读的有关文本信息,学完课文后的拓展阅读,课后的延伸阅读等等,使学生的阅读容量至少可以翻一番,有时能达到原阅读量的4倍左右。这无疑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1. 拓展阅读还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又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张皮”,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存在“繁锁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新课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毫无意义的,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我们的语文教材,尽管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应当说还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那么,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为什么不能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呢?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因此,我非常赞成《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跨越式课题的课程资源库里,每一课最少都有八篇与本课主体有关的阅读篇章。在学完了《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后,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傣族人民在泼水节这天,借泼水来表达对大家祝福,还知道了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如藏族、朝鲜族、苗族等,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不同的风情与习俗,这些不同的风情与习俗对这帮小孩子来说可真是些新鲜事!学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后,孩子们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幸的孩子,需要大家的关心,还知道了对爸爸妈妈的爱,不仅仅是帮他们做家务、不撒娇,懂得体谅父母才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每一课下来,孩子们都有说不完的感想,可爱的、感动的、有趣的、新奇的,只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就是在成长,我想,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吧。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何克抗、余胜泉、张文兰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

    杨再隋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学习札记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识字
    • 教学
    • 汉字
    • 阅读
    • 提高
    • 人文
    • 生在
    • 语文
    • 儿童
    • 拓展
    • 学生
    • 素养
    • doc
    • 74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