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昌平区 回龙观中学 隗艳红 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效果探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效果探究
昌平区回龙观中学 隗艳红
内容提要: 拓展阅读,是跨越式课题语文教学模式中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两年多跟随课题组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对这一环节感受颇深且受益匪浅,此篇文章就以我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效果进行初步探
主题词: 拓展阅读 语文教学中 应用模式 及效果
拓展阅读,是跨越式课题语文教学模式中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两年多跟随课题组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对这一环节感受颇深且受益匪浅,此篇文章就以我这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拓展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其效果进行初步探究,希望具有一拓展定的参考价值。
应用模式一:类比阅读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笔下,却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为表现同一主题的小说,故事情节却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类人物在不同作家笔下显示出不同的典型性格。阅读时,如能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而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品味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作品的高低优劣,这样就能使学习的效果得到加深和拓展,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境界。
类比阅读,在此理解为对同一主题下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以此来帮助理解文章主题。
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的主题表意比较深或比较复杂,在或者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一目了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考虑选择同类主题表达明白易懂的或比较清晰的或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文章,作为此文的拓展阅读文章,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此篇文章主题。
示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白兔和月亮》。这是一篇寓言,通过白兔和月亮的故事来探寻面对巨大利益时的得失取舍,故事虽然很有意思,但距离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并非是没有隔膜的,这时若读一读《一把紫砂壶》(见附录)这个故事,隔膜便会即时消解掉。
应用模式二:对比阅读拓展学生见识与思维
对比,在此理解为对同类题材下不同主题的文章的比较阅读,以此文章为契机点,拓展学生的见识与思维。
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主题具有争议性,或具有突出代表性与某些主题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此类文章是教学中的难点,如若理解不好容易导致学生的偏颇,但若理解好了,就可以成为教学中的契机点,以此类文章来打开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最好不过了。
1、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交相辉映,更多是由中国文人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子所传达出来的心忧百姓,兼济天下的精神风貌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首诗深入学生心中之后,如若可以把宋方壶同一曲牌名下的曲子《道情》(见附录),展示给学生欣赏,就会给学生刚刚有所领悟的头脑造成巨大的冲击,因为这首曲子展现的正是崇尚自然,心悠无羁的道家情怀,一儒一道,一忧一悠,在学生心中掀起的波澜是可以预见的,这时再适时地让学生对两种人生态度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拓展阅读的威力就不仅仅局限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了,很有可能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阅读。
2、可以就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教授有关诗歌中“春”这一主题的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春景的画面;朗读课文,营造语境时播放反映春景的音乐;迁移课文时可以将所有和春有关的诗歌语句展示出来;课后(课前)也可要学生收集资料,制作网页。
3、可以就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讲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可以指导学生查找他的生平,可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雷峰塔的图片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了解了鲁迅小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共性和杂文中反封建的主题。
4、可以就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讲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可以提供给学生有关古代“记”这一文体的知识,可以去 网上了解范仲淹的改革,了解范和欧阳的关系,知道了欧阳修正是支持范仲淹的新政才被贬的,通过这些了解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醉翁之意的共同之处。
应用模式三:变化角度阅读启悟学生理智与情感
变化角度:在此主要指的是通过对人称角度发生变化的同一文章或同类主题的文章的阅读,来启悟学生理智与情感的阅读方式。
语文课堂既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课堂,也是情感德育的课堂,这是毋庸置疑的。很不客气地说,九零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们,在中学阶段表现出来的是偏于自私的一代,集中体现在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变化身份的或对身份发生变化的文章的阅读,“设身处地”的感受一回。
事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生写老师,儿女写父母的文章,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其实,我们的学生从很早的时候,就以这类题材进行写作了,有哪个已经上了中学的孩子没有写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师呢?学生对这类文章已经有点“麻木”了,对于文章中母爱、师爱情感的体悟也是相对“麻木”的。如果这时变化一下角度,让孩子来直接听一听老师父母们的心声,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学习《我的母亲》的时候,我们不妨让学生再读一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肖复兴的《拥你如睡》之类的以父母的身份写给孩子的文章,在身份的交替中,学生“麻木”的神经就很容易被拨动,在文章中就会不自觉地映出自己的影子来,在无声的阅读中来体悟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这应该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方式吧。
应用模式四:精读作家作品,“一箭双雕”
精读作家作品:是相对于语文教学中“了解”作家作品,即知人论世品文章这一层面而说的。
在学习某篇文章时,让学生了解相关作家情况,即成长经历、个性特征、遭遇境况、写作风格等,从而进一步了解作品创作情况,即写作的时代背景、时政状况,进而让学生知人、论事、最后体会文章。这些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我在跨越式拓展阅读中所应用的关键就在于“精读”,就作家情况来说,不仅仅是了解作者的简易生平等,而是对作家思想、人格风范等进行一定深度的解读,不仅拓展学生视野,更能够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章内涵。精读相关作品同理,有所区别可能是,相对于精读作家的深度拓展,精读作品是在宽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示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及大量的古诗词等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精读作者刘禹锡,对其人格,、作品风格通过其典型作品和典型事件进行解读。在人物的整体气质中,以一种高屋建瓴式的视角去感知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气质,流畅,自然,而易于理解。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对作者进行精读,并提取适于学生阅读的材料。
以上便是我初步探究的结果,希望是有用的。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运用到课堂中去,必须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最佳效果。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进行
- 教学
- 应用模式
- 阅读
- 及其
- 语文
- 北京市
- 作品
- 拓展
- 中学
- 学生
- 理解
- 文章
- 主题
- 效果
- 探究
- 昌平区
- doc
- 读在
- 回龙观
- 艳红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