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设计的动态参考系统模型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整合课设计参考标准系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设计的动态参考系统模型
张 宝 吴 娟
(张宝,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吴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文章摘要:教学设计决定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实施步骤,是教师进行授课的重要依据。但教师在进行整合课设计时,往往只注重内容设计,不能全面考虑应用何种策略或方法,设计后又不知道是否满足新课标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建立一种教学设计动态参考系统模型,帮助教师在理念与行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更好把握整合与新课标要求,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设计,提供设计原则和策略对照依据的参考标准。
关 键 词:整合 教学设计 动态模型
正 文:
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知识的应用价值及活动理论上的教学新理念,呼唤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一般来讲,教学理念的转变在理论层面上较容易实现,一个报告或一篇文章就可使人有所感悟。但人人认可的新理念,在实践的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且复杂的过程。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的落实是课改中的头等大事,是必需接受的挑战,这是各学科老师的责任,更是各级教研及培训者的责任。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在全国中小学校的迅速推动,很多专家学者在理论高度提出整合的方向和出路,通过讲座或专著为教师提出了美好的教育目标和原则要求,但理论和实践之间如何沟通,怎样才能将专家理论或标准进行落实,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有效实现整合目标的关键所在。
学习了不等于真正理解,认同了不等于会做。把理念转化为行为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策略方法的跟进。本文力图通过设计研究,建立一种教学设计标准动态参考系统,帮助教师在理念与行为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更好把握整合与课标要求,提供设计原则和策略对照依据的参考标准,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更好的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一种方法或途径。
一、问题分析
通过近三年学科整合课研究的听评课活动,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发生着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教师想方设法尝试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但参与的质量不高;努力创设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但情境创设的价值和实效性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全面,显性目标落实得较好,而隐性目标明显不足;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有形式化的现象,不能从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这样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目标不清,实效性不强,使教育质量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习惯传统教学设计: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习惯根据传统设计环节,多注重知识内容,少关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设计多以知识内容为主旨,对于整合课堂上的如何设计活动和能力培养,还不很熟悉。在进行设计教学内容时,很多好的策略和方法,没有应用。对于课程整合的要求,教师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如何去实现。很多老师不了解什么是整合或如何去操作。
2.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新课程标准自制定到公布实施,已有多年,但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多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学习或研究过这些标准。不知道标准的详细内容,更谈不上对照应用了。
3.不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标准的落实与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相关,一项标准对应哪些活动设计,或者说通过哪些活动可以实现,教师们还不了解,即不知如何用活动落实标准。这也在于标准的学习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协调,教师不能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应用。
4.设计后没有检验标准:设计的好不好,能不能满足要求,是否有遗漏,老师们并不清楚。老师们看到别人的策略和方法,不知自己是否能用,如何用,即不知转化的方法。
为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使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有参考对照依据,实现从知识内容、操作环节和活动策略等几方面查找相关要求,通过一个对照、实施和检验的模板,对整合课教学设计进行参考对照,将考核目标转变成具体实施环节或活动,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设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二、相关概念
1.新课程标准[1]
《新课程标准》是指由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2.参考标准
参考即对照,标准即依据,参考标准即对照的依据。标准有利于交流,有利于互用,标准让组织管理有序协调发展。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2]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模型的建构及实施应用
为将考核标准目标转变成具体实施环节或策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此参考标准,可从新课标、知识内容、操作环节和活动策略对几方面参考对照,并将设计标准化,操作具体化,为教师规范自身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1.模型的建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促进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在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不仅需要结合当前学科教学内容的特性,而且要考虑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资源课件与软件平台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更要从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角度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时机。由此,首先构建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维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维模型落实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时,为体现教学设计过程各要素的关系,以及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又制作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动态参考模型,如下图2如示:
图2:课堂教学设计动态参考模型
此动态参考模型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最终将以图表[附件1]的形式表现,通过此图表,教师能够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随时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原则和目标,选取适当的策略和方法,随时添加,进行优化组合,来完成教学设计,此模型体现了“动态组合”功能,即根据需要将策略和方法进行“动态”选取和组合。并可将已完成的教学设计,在此图表中与课程标准和设计原则进行对照,从而达到反思、修改、落实的目的。因此,此模型在老师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具有检验和对照落实的功能。
2.模型的解析
该模型的核心在于将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实施策略与方法,进行对照、修改、落实和检验。可以概括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四个基本要素的设计[4],需要重点完成三方面的对照落实工作。
⑴ 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教学媒体(资源)。现代教育专家认为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想要建立深层次的整合,就要关注四要素在教学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由它们即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型的总体框架,教学设计应考虑这四个互素,并且围绕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
⑵ 三方面的落实工作:若要使教学设计更加有效,没有遗漏,任何教学设计都注重三个方面的对照落实:
1>新课标的落实
应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本学科的课标内容”,“知能并重的实施要求”等三个方面落实新课标。可以将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选取、归纳,使之转换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或归纳为具体的要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用于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对照落实,从而达到修改和检验的依据。
如“知能并重的实施要求”包括:
<1>是否完成了课标内容要求?
<2>是否注重了能力和方法?
<3>中心把握与核心目标确定吗?
<4>主题设计与实施是否一致?
<5>学习效果如何检测?
<6>为什么这么设计?
<7>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吗?
<8>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
2>对照落实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应从“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和“总体设计”四个方面提出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教学上提倡“教无定法,学无定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兴趣等诸多要素都不相同,因此,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只能针对一类人群,并不可能通用,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是可以归纳出来的,并且具有通用性。如古代官府组织编写书籍的原则就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同理,任何教学设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上应保持原则和目标的方向正确,而策略和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的,如‘提供实际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就是一个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的制定,可以根据专家的理念和根据教研人员在教研活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使之转换为清晰的可操作目标。
3>优化组合实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应从“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资源与环境设计的策略”、“信息技术的适用性策略”四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在培训或听课学习过程,将一些感觉不错的策略和方法归纳到此模板中。这些好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的教学策略包括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习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等,每种策略都有相应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教学知识点应选择适应的教学策略。而好的方法如采访、小品等类型的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用表格归纳总结或仿写等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知,这些策略和方法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
3.模型的应用步骤
(1)确定主题: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好的题目,决定好的活动形式,决定出好的作品,从而实现好的教学效果。
(2)选择教学模式:根据知识内容的性质决定采用的何种教学模式,对于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对应的教学模式和探究策略也应有所不同。由知识的性质决定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还是讲授式学习。
(3)根据内容、资源和设备完成教学内容设计:在确定了教学模式后,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情况,组织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的初稿。
(4)利用参考标准检查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的初稿放到教学设计动态参考模型中,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实施策略与方法’三个方面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对照落实。
复习导入 图
故事 片
歌曲 视
游戏 频
字谜
(5)修改教学设计:根据系统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来补充、完善所修改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趋于完美。4.应用原则
(1)对照参考:在教学设计过程或教学设计完成后,通过对照参考,进行修改优化。对照参考的内容可以来自教研的听评课要求,将教学的要求转化成一条条可实现的目标。参考的内容还可以来自专家的理论,将理论转化为具体要求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落实。
(2)“动态”选取,自由组合:此处设计为教学设计的积件思想,将好的策略方法设计成一个个小环节,以供使用时任意选取。
(3)目标一致,设计异同:每节的目标都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完成新课程标准内容,但对于不同内容设计应有不同,如语文课,分现代文、古文、诗词、阅读文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体,每篇课文又根据长短分成不同的课时,应该在使用此模式时,不要照搬,应根据教学设计需要,选取适合的策略和方法。
四、说明和建议
1.先培训打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充实的过程,并不能通过一二次讲座就能理解和实现的,这要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进行实习和培训,充分理解当前整合教学设计理念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整合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学习应用,具有初步进行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使用此模板的教师要有一定整合的理念基础,了解相关概念。
2.先入模再出模
对此标准的使用也是一个阶段性,不是一贯制,使用的目的是使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用是为了最终的不用。作用如同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持材料,先给是为了以后不给。
3.转化为已用
理论的提出往往是全面具体的,而落实到某些具体的学科和课程,要求又不同,对此模板的使用,建议使用者参考提供的应用模板,自己能修改转换成本学科模板,或根据空白模板(也可是半成品类的模板),自己归纳使用,在听评课过程中不断充实。在应用中不断学习,积累,设计出本学科有针对性的参照标准模型。
4.应用的思考
在使用前期,可提供挂图式模板,将模板内容打印到纸上,用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进行参与,此方法适用于整合课初学设计者,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灵活的对照参考,选取应用。可由教研或科研部门提供学习应用模板。使用后期,开发设计成Word插件形式,教师可以在应用Word中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对照此参考标准,能够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随时进行对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暂行大纲》.2001年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讲义. 2006
[3]《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评审表》.2005年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附
①
件1:整合教学设计动态参照标准模型教学主题
②教学模式
学科教学模式
英语对话课
写作课
阅读课
一个单元的每课
第二个课时
综合课的设计
⑤课标要求:
研究性学习
环节1:提出问题
环节2:分析问题
环节3:解决问题
环节4:实施方案
环节5:评价总结
本学科课标内容
……
关注内容:
是否完成课标内容要求?
是否注重能力和方法?
中心把握与核心目标确定?
主题设计与实施一致
学习效果如何检测?
为什么这么设计?
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吗?
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应用是否合理
学习资源丰富有针对性
探究性学习
环节1:创设情境
环节2:启发思考
环节3:自主探究
环节4:协作交流
环节5:总结提高
一节课的设计
④
修改 对照落实
检验 反思、修改
选择、组合
教学内容+课件资源+教学环境
③
新课标准的落实
教学内容环节和步骤
整合原则和策略
附件2:空白模板,教师可根据本学科重点和整合课原则和要求建立自己的学科模板
课名
课型
内容形式
适合课时
重点
课标要求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进行
- 策略
- 教师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 对照
- 模型
- 教学设计
- 参考
- 系统
- 北京市
- 课堂教学设计
- 方法
- 进修学校
- 设计
- 动态
- 标准
- 张宝
- 目标
- 昌平区
- doc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