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低年段结合文本有效拓展阅读的策略研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小学低年段结合文本有效拓展阅读的策略研究

    吴洁仪1

    1. 广雅小学 语文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51016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根据跨越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教材,开发课程新资源,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宽加厚。

    【关键词】结合文本;有效拓展;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之中重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内容,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就成了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长而久之,就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了“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思维能力弱”等明显的缺陷。而且越到中高年级这种不利影响越为突出,即使利用课外阅读也不能有效弥补。

    《语觉论》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阅读对于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灵活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切实加强小学生的拓展阅读指导,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让每一位小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强能力,让他们那美丽的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动人的光彩。

    一、立足文本,前瞻性拓展阅读,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古人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因此,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能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课型特点,我们把拓展阅读安排在课文讲授之前,以便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资料,既拓展了语文学习之前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为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又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使整节课学习氛围轻松自如。适时而又恰当的在开头运用课程资源,会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

    如在《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中,由于本节课是有关地球引力的知识,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怎样才能为孩子们的学习做好铺垫呢?我利用跨越式阅读材料中“资料城”里的若干篇资料,再用几个问题穿插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通过拓展阅读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

    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很喜欢科学家的故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名字叫《苹果落地》。请小朋友读一读。”适时引入跨越式阅读材料中的《苹果落地》这篇资料让学生阅读,读完后再指名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有了学习前阅读的铺垫,再让学生打开课本去读课文,不必教师多讲,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很好地解决了学习的难点,从而使拓展阅读资源成为学习课文的基石,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主题及教学目标要求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立足文本,补充性拓展阅读,把握时机

    每一篇文章都有相似的或者同类的文章,而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可以因地制宜,适时拓展。文本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随机”的,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是灵活的。文本的拓展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并不是有固定的模式。

    1、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拓展阅读,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阅读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学生在阅读这些拓展的材料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课堂上进行扩展阅读,不仅可以利用资源来化解教学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如在《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当学生理解了花生是在地里结果的这一知识点后,我又适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特点:

    1)《小红薯》:小红薯,爱淘气,红薯地里捉迷藏。脑袋钻进泥土里,辫子拖在地面上。(2)《羊妈妈收菜》:羊妈妈带小羊菜园收菜……萝卜的根最好吃……白菜的叶子好吃……西红柿的果实好吃……

    此环节资源的使用与延伸仿佛是落花悄无声息地飘落,却又是那么及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2、在巩固学法时进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学法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选择与课文在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内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引入新的阅读素材,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力及读书方法举一反三,以此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技能巩固扩展点等,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课堂效率。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能力运用于课外阅读中,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棉花姑娘》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拓展材料中《苍蝇借尾巴》、《大自然的清洁工》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3、在课文讲授之后加入拓展阅读,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如学完《识字4》一课,我又进行了相应的拓展。我向学生推荐了《蚂蚁》、《蜻蜓》、《蚯蚓》、《蜘蛛》等文章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学完《要下雨了》一课,让学生收集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三、立足文本,把握拓展的内容,找准切入点

    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作者生平时代到文本写作背景,从文体体裁到表现手法等等,如若面面俱到,必将事倍功半。对文本知识的拓展主要是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拓展阅读,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阅读教学的关键。

    1、根据学情,合理选择拓展阅读材料。

    我们在进行拓展性材料的选择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选择的材料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兴趣。如:对于低年段的孩子,重在激发兴趣。如:学习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蝌蚪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

    2、根据文本,合理选择拓展阅读材料。

    进行拓展性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即使文章再美,如果所选材料的阅读训练达不到教学目的或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统一,也要忍痛割爱。

    1)内容相关的拓展。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选择与课文,课文作者相关的,可比性强、联系紧密且学生易感兴趣的材料,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以适当的内容和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准确地切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补充材料可以是儿歌,可以是跟文本内容相近的短文,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角度的拓展 。在选择拓展点时教师要有整体观念。现在教材多以人文话题组元,一个单元里几篇课文都有相似的拓展点。如《美丽的小路》一课,如果我们选择保护环境这一点进行拓展,那么把这种教学思路运用到《松鼠和松果》、《失物招领》等众多的与保护环境有关的课文中,那环保岂不成了通用的、毫无个性的生发点?因此,为了避免雷同,我们可以在这一环保单元结束时以此为主题进行拓展或进行专题研究,而每一课则用其他主题进行拓展,如保护动物、植物的奥秘、讲卫生等等。

    教师是课外拓展的主导,文本是课外拓展的客体,方式是课外拓展的载体,学生是课外拓展的主体。四者相互制约,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共同完成课外拓展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替代的任务。总之,拓展阅读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绝不是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简单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自觉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因此,拓展阅读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从文本出发,讲求有序、适度、高效,找准信息的链接点,切实地探寻和发挥信息链接的功效,重组整合,优化教学,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形成品质,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吕洪波编著.《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3.娄英华主编.《我们的课堂——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教学改进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5. 何克抗. 《语觉论》[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

    7.金丽雯.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5.

    8.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下)崔峦在 2006 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语文教学,2006.6. 7-8.

    9.张秀玲.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06.5.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J].教育研究.2004(1)

    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策略
    • 进行
    • 阅读
    • 材料
    • 文本
    • 荔湾区
    • 语文
    • 广州市
    • 研究
    • 拓展
    • 低年
    • 学习
    • 学生
    • 有效
    • 课文
    • doc
    • 结合
    • 小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