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及点评——2011.10刊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其他生物的呼吸》

    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中 李彦彬

    【教材分析】

    《其他生物的呼吸》是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册第六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呼吸,并能阐述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运作完成人体呼吸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对人体呼吸较为精细的学习,学生掌握鱼类、两栖类、鸟类和昆虫的呼吸过程就显得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呼吸环境、呼吸器官不同,在描述呼吸过程时会有小小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我们来分析一下本节课题,《其他生物的呼吸》,教材中选用的动物实例是鱼、蛙、鸟和蝗虫,水里游的,水陆两栖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就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来说,它们很具有代表性,而它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等都存在着差别,弄清这些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在系统的学习了人体呼吸后,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无疑是要将动物的呼吸泛化,从具体到一般,要弄清楚为什么所有动物都要呼吸,即呼吸的实质是什么,这是很值得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内容,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呼吸”不同,但是“呼吸作用”是相同的,所以这是本节的另一重点。

    由于描述各种动物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时,需要对它们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进行

    分析,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概念去阐述,对于刚刚接触生物的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学生能够说出它们的主要呼吸器官和呼吸方 式,能够描述呼吸过程,能够阐述它们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以人为模板,归纳总结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学生能够说出动物呼吸的实质。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鱼的呼吸和鳃的结构,阐述鱼鳃与水环境的适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比较四种动物的呼吸,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四种动物的呼吸,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快乐。

    2)通过对呼吸实质的理解,让学生感悟生命活动的奇妙,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出四种代表动物的主要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能够描述呼吸过程,能够阐述它们的呼吸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教学难点】

    通过归纳四种代表动物的呼吸特点,学生能够归纳出呼吸的实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北师大朝阳附中初一网络实验班(4)班的学生。学生具备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能,明白小组合作学习要求,自律性好;对于生物学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扎实。

    【教学策略】

    主导—主体相结合,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资源】

    北京版生物教材第二册,鱼类和鸟类呼吸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巩固铺垫

    教师活动:

    播放关于呼吸对于人类生存重要意义的视频,并抛出问题:人类生存离不开人体呼吸,那么对于其他生物,呼吸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人体的呼吸,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完成表格

    生物名称

    人类

    生活环境

    陆地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播放ppt显示全部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回忆已学知识,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掌握学习呼吸的重要方面,为仿照人类呼吸,自主学习其他生物呼吸做好铺垫。

    (二)小组协作,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

    1.引入新知: 出示图片,天空飞翔的鸟儿,水中畅游的鱼儿,草地里跳跃的蝗虫,水陆两、栖的青蛙,它们的呼吸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人类呼吸表格,找出相应的内容。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2.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教师板书记录。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鱼 水 鳃 有(鳃丝)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蛙 水(幼体) 鳃

    水、陆(成体)肺、皮肤 有(皮肤和肺)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鸟 陆 肺、气囊 有(毛细支气管)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蝗虫 陆 气管 无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合理利用网络和教材,每组完成一种动物的表格填写,然后由组长汇报。各组汇报完成之后,全班填写各组汇报情况调查表。

    备注:由于每组只针对一种动物,学生不能完全了解四种动物的呼吸,每组组长汇报时,都要说明填写依据,教师也给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辅助讲解。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

    (三)教师主导,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提问: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运给组织细胞)

    2.提问:鱼类鳃丝上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播放鱼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理出鱼类呼吸过程

    氧气

    鳃丝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3.教师引导学生:仿照鱼类的呼吸过程,描述其他三种动物的呼吸过程,教师帮助总结。

    蛙成体的呼吸过程

    氧气

    气 肺、皮肤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鸟类的呼吸过程

    氧气

    气 肺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蝗虫的呼吸过程

    氧气

    气 微气管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4.提问A(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既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把氧气运送给组织细胞,为什么这四种动物要选择不同的呼吸器官和不同的呼吸方式?

    (生活环境不同,要与环境相适应)

    5.提问B(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它们的呼吸怎样和环境相适应的?

    *鱼为什么不能上岸利用空气中的氧气?(鱼鳃粘连,减小了气体减缓面积)

    * 蛙为什么要用皮肤辅助呼吸?为什么能用皮肤呼吸?(肺结构简单,皮肤裸露湿润)

    * 什么是鸟类的双重呼吸?为什么要进行双重呼吸?(海拔高,提高呼吸效率)播放鸟类呼吸视频,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回答问题

    6.提问C(在Vclass平台讨论区中):尽管动物们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但是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目的?

    (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7.小结:动物们外在的呼吸现象是不同的,但是内在的呼吸实质却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1.回忆人类肺泡外毛细血管的作用,结合教师给出的示意图,尝试说出四种动物的呼吸过程2.思考动物呼吸与环境的适应,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中小组讨论。

    3.结合教师的板书,总结归纳出动物们呼吸的实质

    【设计意图】以人类毛细血管的作用为媒介,让学生自己摸索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通过比较四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可以得出它们的不同点(适应环境),和相同点(呼吸实质),让学生通过比较,更为直观的看到动物呼吸的现象和本质。

    (四)拓展提高

    从能量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 鸟类为什么进行双重呼吸?

    2. 蝗虫为什么省去血液运送氧气的环节?

    3. 动物们不呼吸就要“憋死”,你怎么理解?

    【设计意图】拓展高于教材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节知识。

    【教学反思】

    《其他生物的呼吸》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知识性内容并不难懂,且不是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有4种代表动物,其中又有应作为重点讲解的鱼的呼吸和作为难点讲解的鸟类的双重呼吸,一课时显然会很紧张。另一方面,本节课的侧重点又在于让学生能够从动物们的呼吸中看到与环境的适应和呼吸的实质,这是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的。

    1.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结合

    学生在同一时间可以根据喜好利用网路资源对不同动物的呼吸进行研究,省去了传统课堂一一讲解的时间和枯燥,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学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给予学生更为新闻乐见和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得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变得更为有趣主动,沟通效率提升。

    2.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有帮助

    网络环境下,学生收集信息的范围广,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的工作量增大,这需要更多自己的思考或者依赖与小组的团队协作,那么对于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模式_修改.doc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探究教学模式

    ——《其他生物的呼吸》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

     

    张小艳 丁杰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探究式学习,课程标准提出以下四条要求:探究性学习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探究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探究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方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的内容: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如图1所示。

    李彦彬老师执教的《其他生物的呼吸》这一节课,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学生物“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和人体的呼吸,并能阐述人体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运作完成人体呼吸全过程。而对于其他生物,如鱼类、两栖类、鸟类和昆虫的呼吸过程是否与人体呼吸全过程完全一样。李彦彬老师并没有把“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以表格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不同生物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以及生物呼吸的实质。下面结合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环节加以分析:

    1. 创设情境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心理准备。视频内容是关于呼吸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呼吸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意义。学生已经学习过人类的呼吸过程,观看了视频后,都饶有兴致的想去了解其他生物的呼吸。

    激发了学生认知后,教师通过提供表格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梳理人体呼吸的相关知识点,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生物的呼吸作铺垫。表格如下所示:

     

    生物名称

    人类

    生活环境

    陆地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1. 启发思考

    在此环节,教师是以梳理人类呼吸知识点的表格作为支架来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其他生物的呼吸。从表格可以看出,重点需要学生自主、协作学习了解的知识是关于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主要呼吸器官、呼吸方式,以及呼吸的实质。并对照着人体的呼吸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生物的呼吸过程。

    生物名称

     

    生活环境

     

    主要呼吸器官

     

    辅助呼吸器官

     

    特殊呼吸方式

     

    呼吸器官外有无毛细血管

     

    呼吸实质

     

     

    1. 自主探究

    在此环节,学生利用教材和网络收集、分析、加工和评价信息,来完成表格。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物,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值得注意的是,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学生寻找相关知识提供了链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学生在网络中漫无目的搜寻。

    1. 协作交流

    学生在完成自主探究之后,教师引导各个小组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讨论、交流,讨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呼吸器官,以及各种生物的呼吸实质,并制作ppt,为下面进行的小组汇报做准备。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小组完成了表格,并且形成一致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前教师已经给学生做了汇报技巧的培训,各组小组长进行汇报讲解,为了其他小组成员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采取了随机指名回答的方式,并辅以教师对内容的讲解。

    在引导学生梳理每一种代表生物的呼吸过程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鱼类鳃丝上的毛细血管有什么作用?并播放鱼类呼吸视频,帮助学生理出鱼类呼吸过程。然后,教师给出其他三类生物的呼吸过程图,引导学生描述这三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同时提出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在描述呼吸过程时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将这三个问题提前发布到Vclass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中,学生在论坛中发布帖子的方式进行协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即可借助强大的网络优势予以解决。

     

    1. 总结提高

    总结提高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环节,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四种生物的呼吸过程,可以得出它们的不同点(适应环境),和相同点(呼吸实质),让学生通过比较,更为直观的看到动物呼吸的现象和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这堂课,而是针对教学内容进一步给出了学生一些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达成教学目标。

    本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组织学生进入Vclass网络教学平台,对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评价,评价的维度包括汇报的内容、汇报的技巧等,教师根据平台提供的即时汇报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反馈。

    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试想,如果李彦彬老师这堂课没有网络环境作为支撑,这样的一堂生物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网络技术在这堂课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学习。网络环境下人手一机可以开展个性化学习,在学生完成了小组任务之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物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更多的去了解生物,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二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能力。网络技术远远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拓宽了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搜索到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再度的加工。

    三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生深度讨论和交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在小组成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之后,可以在教学平台自主建立讨论区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学生能够及时的利用网络收集和加工信息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四是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和反馈。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均可以实现及时评价和反馈。李彦彬老师的这堂课,小组汇报完成之后,全班填写一份汇报情况调查表,根据调查表统计的结果,可以评出汇报优秀组,教师以此对于学生的汇报技巧进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网络环境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两个突出的优势,一个是表格作为支架发挥的作用,一个是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表格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表格,表格是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一个逻辑框架。教师设计的表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表格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表格作为支架、以网络环境作为支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以及总结提升,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上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下一个环节铺垫,而下一个环节则是对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提升。

    “探究式”学习在教育领域最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教学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总结提高,要充分发挥网络环境无可比拟的优势,提供给学生远远高于教材的信息,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可先将学生需要自学讨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其他信息资源,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探索,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标签:
    • 进行
    • 学生
    • 教师
    • 生物
    • 点评
    • 过程
    • 呼吸
    • 教学设计
    • 动物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