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2009.7刊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谈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
陈玲 王占芳
【摘要】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在情感目标的达成和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跨越式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环节概括出利用信息技术深层次达成课文情感目标的一系列策略——情感的激发、情感的共鸣、情感的深化和情感升华,并辅以相应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些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情感目标
前言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其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目标的突出地位,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文字的工具性、偏重学生认知目标培养、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偏向,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中感悟受真、善、美,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在学“文”的过程中明其“道”。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在课堂中教学的普及应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该研究经过近6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所花费的课时时间一般为2~3个课时,各个课时的教学偏重点略有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重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懂读顺课文;第2部分是对课文的深入处理,升华主题。无论哪个课时,一般都包含有创设情景、课文处理、拓展阅读和打写留言这几个基本环节,本文将结合这几个基本教学环节来谈谈在落实课文相关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目标的具体落实策略。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情景的创设一方面让学生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营造氛围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在深入课文前的特定的情绪状态,为后续阅读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使学生注意力、思想紧紧萦绕在某种特定情绪之中,从而增强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在情景创设阶段,对于情感的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渗透。
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音频、视频或者动画、图片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在情感传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段音乐、一截视频、一幅图片在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很快融入到课堂所建构的特定情景之中。例如在《夏夜多美》案例中,伴随着教师的导入语,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悄然响起,引领着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
教师的情绪准备和导入语言设计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对学生本身就起到移情作用。而师生之间情绪的传达除了肢体、表情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语言。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深处,用真诚动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想象空间,联系生活悟出真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动情式、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也会很快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欲。
2.以疑导文,通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说不能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但是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应该是机械单调、千人一面的,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实现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自身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教师是学生与文本的中介,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不应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具体深入地思考课文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词汇、结构、情节、人物和思想做出反应。
引导学生质疑,提供通向情感目标落实的途径
问题会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他们能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看到的问题,事实或规律等问事实层面的问题。在设疑的过程中,注意问题设计不能过于琐碎、牵制学生,而需要抓住情感共鸣点,多问需要想象的问题、需要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深圳市福民小学白杨老师在处理《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在梳理课文大意基础上抓住文章中人物玲玲的情感变化线索设计问题,围绕着“玲玲为什么从满意到哭了”、“坏事如何能转化成好事”这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朗读和讨论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的设计,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明白遇到困难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的道理。
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与文本的触摸与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应该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在理解和思考基础上的带着自己独特感受的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创设机会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寓言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小朋友,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青蛙?”。围绕着这个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只目光短浅的小青蛙”,有的学生回答“这是一只喜欢吹牛的小青蛙”,有的学生则回答“这是一只愚蠢的小青蛙”,这些回答都是教师所提前能预设到的,也是符合这篇寓言的主旨思想的常态答案。这时候却有学生回答“小青蛙挺可怜的。它从生下来起就住在井里,它怎么知道外面的世界那么好呢?不能怪小青蛙的。”这时候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否定和忽视,而应该肯定学生有着自己的感受(富有同情心、宽容),还可以鼓励班上学生就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乘机引导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目标:对待别人的错误不能持嘲讽、讥笑的态度,而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持宽容的心态去帮助对方。
以读(演)促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渲染情感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训练点。有人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同时,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像、情绪之像、物体之像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可以把文本所表达的隐含的意思显性化、有声化、有形化;学生通过朗读把喜悦、悲伤、愤怒、爱慕之情表达出来,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的意境。朗读有各种形式,教师在应用的时候切忌反反复复围绕同一内容开展同层次的朗读,而应该注重朗读活动的目的性,如听课件读、教师整体朗读是起到一个示范、整体感知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则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而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进行品读则是让学生边读边品边悟,同时用适当的语气、声调来进行朗读表现。在品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抓两头(朗读效果好和略微不足的学生)的方法来对学生朗读的技巧进行点拨和指导;学生都很喜欢模仿和表演,给他们创设一个情景,学生就会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在低年级阶段的课文中,有很多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此时可以开展分角色表演读的活动。因为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都分别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让学生表演相关的角色,其实也就是应用移情策略,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课文,用课文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塑造自己。对于还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情感理解基础的儿童而言,通过自身实践演读,在情感目标达成方面这一方法远比阅读或讲解有效得多。如在学习《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中时,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在读、演的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情、语气来表现棉花姑娘生病时的难受、求医过程中的期盼、病医好后的开心,在不知不觉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进行了渗透。
此外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可以辅以配乐、配画面支持,在师生朗读环节的氛围创设、情感渲染和达成方面都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3.拓展阅读,深化情感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供给学生更多相关主题的拓展材料,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更多的实例中强化情感目标的达成。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五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后,学生从小宋庆龄的身上,明白了做人要守信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可以提供几篇相关名人守信的故事,“守信”这个道理在不同的故事情景中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启发和思考,从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进行拓展阅读时候,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可以在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前提供一些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更能集中精神进行思考和文意的提炼;其次是学生阅读后,注意创设机会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己的阅读收获,及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梳理和表达。
4.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如何赏析文章,还要使得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课文学习还是拓展阅读,学生所要体验的都是文中角色的情感,所要表达的都是对文中故事和人物的感受,而写作环节则能够帮助学生把文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转化、移植到自身,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用所积累的词句表达出自己曾有过的类似情感,或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实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并及时外化表达。这种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由思考到表达,由内部、隐形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显性的文字表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求真人格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二册《胖乎乎的小手》这篇课文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你的小手会帮助家人做哪些事情,请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在家里要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学生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则进一步体会到帮助家人和热爱劳动的自豪感。
在设置写作环节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性问题,在体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题目的设计,可以设计多个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其次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践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通过文本抒发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目标与策略(小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情感领域下的教学目标建构,孟献华,教学研究,2004年1月
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的思考,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
- 标签:
- 进行
- 学生
- 抒发
- 体验
- 阅读
- 情感
- 目标
- 课文
- 朗读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