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 Earth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简介

    2005年7月美国Google公司发布的地图搜索免费服务软件,Google Earth采用3D地图技术,通过访问Keyhole的航天和卫星图片扩展数据库,实现搜索特定区域、放大缩小虚拟图片、形成行车指南、鸟瞰等功能。Google Earth有4个版本:Google Earth,Google EarthPlus,Google EarthPro、Google EarthFree其中Google Earthfree是免费的,Google Earthpro是共享版,Google EarthPlus是需要付费的,它提供了更多功能:1.兼容GPS(全球定位系统);2.高质量的打印;3.电子邮件客户服务;4.更加丰富的注释;5.数据导入;6.提供3D地形和建筑物,其浏览视角支持倾斜或旋转;7.保存和共享搜索和收藏夹;8.添加自己的注释。当前Google Earth 支持了PC版,Web版和Mobile版,在所有的操作系统中均可以使用,这很好的支持了地理教学,使得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也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与此同时,google earth提供了针对不同对象的地理信息,如地球上不同国家,天空中不同星系,学习者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学习。

    • 代表性图片

     

    • 简介视频

    •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docx

      我: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软件,叫“google earth”,可以通过它来查看世界任何地方的卫星图片。这个软件有很多种玩法,最常用的是在其中找自己所在城市。

    我: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城市武汉。(学生一看到这个就兴奋起来)

    我:我们甚至可以找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现在就在这里上课哦(图中红色箭头所指)。
      (学生一下子更兴奋了)

    我:当然还有一种玩法,就是在google earth中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甚至可以拿自己拍摄的照片与其比对。

    我在飞机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google earth上找到的景物。

    我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空拍摄的一条山脉。

    google earth上找到的景物。  

    我在乌伦古河上空拍摄的由该河流在隔壁上形成的一个绿色走廊。  

    我在乌伦古河上空拍摄的由该河流在隔壁上形成的一个绿色走廊。  

    以上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里不再赘述。  

    我:前天晚上我又发现一个新玩法:这是湖北东部的卫星图片。


      我无意中点了左边窗口中的“Earth City Lights”选项,图片就变成这样的模样了,我们发现武汉这个位置变成了一大块白色区域。(学生一脸疑惑,我早料到了,于是我又继续哦)  这是长江流域的一副卫星图片。当我们选择“Earth City Lights”选项,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哦,原来这里可以显示夜景图,这些城市灯光正好显示城市的分布特点。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用这个功能研究城市区位因素。(学生不住点头,表示明白了这些白色小点的意思哦)

    我: 请同学们看图,说说我国城市分布的特点。  

    学生:东部多,西部少。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学生:这里平原面积广阔,又是季风区,降水条件好。  

    我:为什么平原地区城市就多呢?  

    学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  

    我:很好,也就是说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那我们再看看这个: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讨论,认为这里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我:是哦。这里的亚马孙平原城市并不多,而巴西高原城市还多些哦。为什么呢?  

    学生:热带地区,高原上更凉爽,更适合人类生存。  

    我:很好,那我们看看也处在热带的印度,看看你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哦。    

    果然德干高原上的城市比高原边缘的沿海平原多哦。  

    那大家再看看这个图:    

    我们看看山西、陕西、四川、重庆城市分布的特点。  

    大家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山西城市在汾河谷地比较集中,陕西城市集中在渭河平原,四川重庆的城市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  

    我们来总结一下: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热带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山区城市分布于河谷及开阔的底地。    

    我们看这幅,比较一下欧洲与非洲北部城市分布的差异:    

    学生:欧洲的城市多,非洲北部城市少。  

    我:为什么非洲北部城市数目如此的少呢?  

    学生:这里热带沙漠广布,不适合人类生存。  

    我:恩,很好,大家在看看下面这个地方。    

    学生:俄罗斯城市的分布西部多,东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我:为什么?  

    学生:俄罗斯地处高纬,气候寒冷,南部比北部要暖和些。受洋流影响,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温和,东部受千岛寒流影响,气候寒冷。且东部地形是山地高原位主,城市数目少。  

    我:很好,你可否猜想一下加拿大城市分布的特点。  

    学生:加拿大当然城市也应该分布在南部地区哦。
      总结一下哦:气候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分布于降水和气温适中的地区。  

    后面我又接着用下面几幅图忽悠了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尼罗河及两河流域城市分布分析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在一幅图中,学生分析了长江、黄河沿岸城市呈线状、带状分布的特点。还在这幅图中看出了一些线状分布的规律:京广线、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等等铁路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大家发现俄罗斯中部地区有一个城市很密集的地区,这里是因为石油的开采与加工形成的工业地域哦。 

    德国的城市分布。很容易找到鲁尔区城市密集,这也是自然资源对城市的影响哦。

    •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11.docx

    Google Earth在世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利用Google Earth讲授七大洲、四大洋。案例是把大洲和大洋放在一起学习的。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分开,也可以像这样合在一起学习。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一)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

    1.打开电脑上安装的Google Earth,在Layers区域,只选中Borders and Labels这一选项。一个基本的世界地图的轮廓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下面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可以从我们所在的亚洲学起,也可以从最大的洋太平洋学起。

    我们先选择从太平洋学起。地球上有蓝色的海洋,有灰色的陆地,黄色的线,有的是陆地、岛屿和大洋、海峡等的界限,有的是行政区域分界线。

    转动地球,当面对我们的半个地球都是蓝色的时候,我们见到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了。

    接下来,你可以向左转动地球,也可以向右转动地球。我们先选择向左转动。这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南北走向的、似连非连的陆地。其实这是两个大洲组成的,北面是北美洲,南面是南美洲。北美洲像一个鹰的样子,南美洲大概是一个三角的样子。

    继续向左转动地球,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大洋,它叫大西洋,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洋。

    继续转动地球,这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面积很大的一块陆地。这里有三个大洲,北面的大部分属于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西北的一部分是另一个洲——欧洲,南面的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非洲。在亚洲上面我们能看到我们国家——中国。

    接着转动地球,我们又看到一个大洋,它叫印度洋,大部分分布在地球的南面。继续转动,我们又看到了太平洋,还有一个不是很大的陆地漂浮在太平洋上面,它就是大洋洲。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洲。

    把地球转了一圈之后,还有两个地方我们没看到,一个是位于地球北极附近的北冰洋,一个是位于南极附件的南极洲。我们上下转动地球,就可以看到他们两个了。可以看到北冰洋被陆地包围着。南极洲是一块白色的陆地。

    2.向左转动地球,让地球自己转动,老师按刚才讲解的顺序,再把主要内容说一遍。

    3.向左转动地球,让地球自己转动,让学生说出大洲、大洋的名字。

    4.现在换一下地球转动的方向,让地球向右转动,让学生回忆大洲、大洋的名字。

    注:

    刚才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除此之外,我觉得Google Earth可用的地方很多。

    同样是地理课的应用,高中地理有一部分是讲世界的区域划分,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等都可以利用Google Earth来讲,先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然后继续课程。

    可以用到大学的选修课。比如有一门选修课叫旅游地理,如果用Google Earth来讲,我想会很有意思的。

    历史课、语文课,我觉得也可以用Google Earth来讲。先用Google Earth来做一个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知道他们要学的新知识发生在哪个地方。

    使用Google Earth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定位更准确,让课堂变的更生动,也可以给学生的记忆多提供一个视觉的线索。

     

    1太平洋

    2南北美洲

     

    3大西洋

     

    4亚欧非

     

    5亚洲和中国

     

    6印度洋

    7大洋州

     

    8南极洲

     

    • 天气与气候和地质地貌教学

    天气与气候和地质地貌教学.docx

    一、天气与气候相关案例分析 

    1.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包括锋面气旋,其中锋面这一知识点的导入可以通过Google Earth进行,现以呼伦贝尔地区为例,展示具体操作。首先找到并点击“气象”图层,然后在地址栏中输入“呼伦贝尔”,找到并点击相应地标,呼伦贝尔的天气状况如图1.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天为雨转多云的过程。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提问学生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进入天气系统的学习。 

    在具体讲解过程中,会涉及到锋面的性质以及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让学生据图分析,呼伦贝尔近几天天气变化是由哪种锋面引起的,并说出锋面过境的气压状况。首先,就锋面性质而言,属于冷锋。这可以从天气的变化得出,因为冷锋过境时气温降低,天气为降水天气,而图中所示的信息恰好与之相吻合。即从3.123.15Tomorrow Night)总体是不断降低的且为降水天气,相对应的气压总体上是不断降低的。而3.16Monday)则属于冷锋过境后,因为锋面过境后,天气开始变晴,气温开始回升,相对应此时气压开始变小。 

     

    1.1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1.2呼伦贝尔的天气变化

                                     

    2.气温分布特点 

    气温的分布规律从纬度来说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但就同一纬度来说,海洋和陆地气温存在差异,其中,在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要低,夏季时,陆地的气温比海洋的温度要高。传统的讲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感性认知或者试验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结合等温线分布图进行判读。本文将通过数字地球从另外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比较冬季的气温分布规律。选中图层中的气象图层,然后选取ABC三地进行比较。从纬度分布来看,图中所示地区为北半球。AC两地的气温分别为4°F32°F,两地的温差主要是由于纬度所致,充分说明,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的规律。就AB而言,两地纬度相近,气温分别为4°F10°F,造成两地温差的为海陆因素,从而说明,在冬季的时候,海洋的气温相对高一些。 

      

    1.3冬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就夏季的气温分布而言,本文所选案例为AB两地。从中可以看出,两地的纬度差不多,但是温度上存在差异,其中,A的气温为-3°F,而B地的气温为-26°F。两地的温差主要是由于海陆因素造成的,即在夏季的时候,和陆地相比,海洋的温度更低。  

     

    1.4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3.季风区及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 

    由于不同区域的降水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植被茂盛程度不同,如果从高空观察,那么地表的颜色也存在不同。利用这个原理,还原地表颜色,可以看出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还原地表颜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点击实现,所得图如下图所示。可以提问卫星图所显示的地表颜色的空间差异是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锁定在降水引起了地表颜色的差异。那么我国的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为了印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可将我国的降水分布图作为贴图贴进数字地球,如图1.5所示。从图中可以印证我国降水量确实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那么,导致我国降水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可以从图中的颜色判断得出,蓝色部分即海洋,距离我国东部地区较近,所以东南部降水丰富,而海洋距离西部地区较远,西部地区降水少。那么西部地区距离我国有多远,可以利用标尺进行测量,可以在地址栏中输入塔里木盆地,点击标尺工具,测量其到我国东部沿海的距离为3771千米。由于我国降水呈现如此分布,教师在图中将颜色变化的差异较大的区域用线条分开,其方法是单击添加路径工具绘制一条红色曲线,该曲线即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从而引入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概念。

     

     

    1.5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图   

     

    1.6 将我国降水量分布图贴进数字地球

    4.热带气候类型

     当前,将Google earth应用到气候类型教学的案例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点,本文以非洲气候类型为例,进一步丰富Google earth在气候类型讲解中的应用。非洲大陆的热带气候较为典型,从赤道的热带雨林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和热带荒漠,实际上降水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图1.7可以看出,地表的颜色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非洲的气候类型,可以将非洲的气候类型图作为贴图贴进数字地球,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印证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即非洲的气候类型由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然后是热带沙漠气候。 

     

     

    1.7 非洲气候类型  

    1.8 非洲气候类型  

               

    二、地质地貌相关案例

     

    在已有研究中,多提到利用数字地球观察我国的四大高原等地貌,但是对于山脊山谷等地理事物的辨识、海底地貌的认识,以及在具体涉及到等高线的题目中的应用,涉及相对较少。所以本节主要通过Google earth,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说明。 

    1.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群岛等地理事物的辨识

    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利用图2.1讲解这部分知识。但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教师在讲解后,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展示多个案例进行说明。如分别选取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作为半岛的案例,以台湾岛、海南岛作为岛屿的案例,以南沙群岛作为群岛的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直观的表象,从而形成地理事物的概念。 

     

    2.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2.2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2.对山脊山谷的判读

    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例如大尺度的空间过程,空间排列状态,地理景观等,往往很难直接感知,要形成这些地理现象的表象,就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而google earth能够呈现真实的、模拟的、二维的、三维的画面,从而为地理教学提供极大便利,现以山脊和山谷等知识为例进行说明。首先找到某山区,利用shift配合鼠标的滚轮,选取合适的空间尺度,得到如2.3所示图。从中可以辨识其中的山脊、山谷等地貌。此外,还可以通过旋转,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三维视角观察该图。从该图中,学生不但可以清晰的辨识山脊、山谷,还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向以及地势特征。而对于2010年北京市的文综第一题来说,如图2.4所示,即是让学生辨别山脊、山谷以及鞍部。如果教师能够较好的利用Google earth,无疑会使学生答题的正确率较高。

     

    2.3 Google earth中的山区地貌 

    2.4  2010年北京市文综第一题

                  

    3.海底地貌的辨识

    海底地貌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底山脉、海沟、海底平原等地貌。这些大尺度的地理事物可以通过Google earth较好的展现出来,如图2.5所示。

     

     

    2.5 海底地貌

     

    4.板块及其影响

     地球上有大块的陆地,有大面积海洋,此外也有大量的火山、地震等地质活动,这些地质、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其实就写在地球之上。只要你去发现,证据就在眼前。首先就讲解板块方面的知识而言,通常先展现图2.6

     

     

    2.6 世界板块示意图

    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图中的绿线表示什么意思,地球是不是一个整体?不是的话,分为几块板块?并进一步提问,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从而引出板块之间是运动的。那么板块运动会产生那些现象呢?对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如让学生通过书或者纸或者模型试验等,来让学生感知到板块运动会带来火山、地震等现象。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从数字地球中让学生观察板块交界处的地质活动情况。通过观察图2.7和图2.8可知,在板块交界处,易发生火山现象。 

     

    2.7 日本3.11地震观测  

    2.8 东南亚地震观测

                               

     板块交界处除发生火山、地震等地质构造运动,也形成了很多的地形区。例如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所形成的安第斯山,或者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撞击所形成的青藏高原等。从图2.9可以看出,安第斯山处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即凹凸感较强的地区。从图2.10中可以看出,在google maps中更能突出安第斯山山脉。

     2.9 Google Earth下的安第斯山    

     2.10 Google maps下的安第斯山

    5.荒漠化

    近年来,荒漠化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现以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进行说明。其步骤是通过历史图像拨动时间轴,将时间推移到1935,找到当时非洲地区热带雨林的面积,如图2.11所示,然后,再将时间推移到2011年,如图2.12所示,对比同一区域的热带雨林面积。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热带雨林的面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其热带雨林面积的变化。  

    2.11 1935年的热带雨林 

    2.12 2011年的热带雨林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设计.docx

    利用Google Earth 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设计思路

    1.课前准备

    考虑到是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对Google Earth软件要有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本节课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分清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体表现。课堂从教室转移到电脑机房,将学习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熟悉软件的一般操作

    启动Google Earth 在搜索框里输入kilauea Volcano(基拉危厄火山),谷歌地球就会带我们飞越太平洋,最后停留在基拉危厄火山地质公园的上空。一座巨大的火山体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然后我们进行缩放,就可看到整个夏危夷群岛的全貌,

        

        输入 Mount Everest,就呈现了喜玛拉雅山的俯视图,我们还可以利用工具将其转成侧视图。

        

    小组合作探究

    在熟练软件操作后,明确各组成员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了解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能给予及时的帮助指导。

    学生将分成若干个小组,比如内力作用-地壳运用组、内力作用-岩浆活动组、外力作用-风力作用组、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组、外力作用-冰川作用组,利用google earth探究不同的地面形态并制作地标。

    分享学习成果

    各组组长将组员收集的图片制作成地标文件,然后到台上交流。要求是学生先对所观察到的区域进行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然后再展示这个区域的地标文件上。例如: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以风力为主。大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分享、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以促进反思,形成经验。

    教学效果的体现

    Google Earth是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关系模拟,可以使学生对空间各种事物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感受,不仅为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益。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内力作用表现的地壳运动,学生对各个板块的运动有了空间的概念,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是水平运动的还是垂直运动的结果。能分析出各区域不同的地表形态是由于哪种的外力作用引起的,为日后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埋下伏笔。

    三、进一步应用Google Earth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体,在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是,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美者。Google Earth地球软件恰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构建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平台。可以对地理课堂的向外延伸,让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我们可以做以下的教学尝试:

    1、用Google Earth观察的中国各城市排污情况;

    2、用Google Earth关注中国的沙漠化问题;

    3、用Google Earth关注水土流失的问题;

    4、用Google Earth关注中国森林、草场遭受破坏情况;

    • 工具使用指南
    • 标签:
    • 天气
    • 教学
    • 学生
    • earth
    • 分布
    • 地球
    • 气候
    • google
    • 教学工具
    • 地理
    • 城市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