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历史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北师大历史(第二小组出品)
-
北师大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是教育部直属公办全日制综合型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学校,是中国著名顶尖学府之一,在海内外具有极高声誉。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2002年学校迎来百年校庆,同年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拥有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限的六所重点高校之一。百余年来,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截至2013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北太平庄校区)占地面积1048亩,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约23800人,其中:本科生约9200人、研究生约12800人、长期留学生约1800人。设有1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37个研究院。
-
历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创办的师范馆。
1901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优级师范科从京师大学堂中独立并建校,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
(右侧为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至82万平方米,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
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
-
校园的过去与现在
老校门 —————— 新校门
校园中的老房子
建设中的房子
学校中的家属楼
改造中的家属楼
化学学院的百年历史
老石碑
-
追根溯源————————京师大学堂
新京师学堂
京师学堂
京师学堂风雨历程: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与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教师合影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北京大学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购置图书,收藏报刊,供群众阅览,并经常开会讲演,讨论学术,批评时政,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科学知识,鼓励人们学习西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政府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
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未被慈禧废止,但京师大学堂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 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区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2年12月17日学堂恢复,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于1862年在总理衙门设立的。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
1903年增设进士馆、 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同年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师范馆(现北京师范大学)学生31名。这是京师大学堂首次派出留学生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独立设校。
-
树木
古树
古松
-
-
- 标签:
- 对比
- 变迁
- 北师大
- 历史
- 树木
- 新旧
- 建筑
- 出品
- 小组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