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策略五要素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教学策略所包含五方面的策略要素
教学策略包含五方面的策略要素: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内容的传递顺序和教学媒体。
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科学地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所以,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外部的教学事件,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是教学决策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教学程序
1、传递-接受程序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程序,主要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2、引导-发现程序
这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也比较适用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它主要是根据杜威、布鲁纳等人先后倡导的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的过程而提出的。
3、示范-模仿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历经久远,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程序之一,特别适用于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4、情境-陶冶程序
这种教学程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Lozanov)首创的暗示教学,它主要适用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基本过程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二、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程序
1、概念获得
这是以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为导向,一种教授与学习比较复杂的概念的程序。根据创设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又分有接受程序和选择程序两种变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呈示资料和确认属性,验证获得的概念,分析思维策略。
2、先行组织者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适合认知领域目标的教学程序。奥苏贝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即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材料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之间架设起桥梁,因此又称先行组织者。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奥苏贝尔还区分了两类组织者,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它提供适当的类属者,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完全是新的和陌生的情境。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既可用于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基本类似观念的整合,又可用于增强本质不同而貌似相同的新旧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它更适合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的情境。
3、掌握学习
这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教学程序,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特征联系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学的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定向,常规授课,揭示差错,矫正差错,再次测评。
4、指导学习
这是加涅根据他对学习过程和教学阶段的理解所提出的-种教学程序。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内部过程的外部事件,因此教学的程序应该与学习的阶段以及学习内部活动过程相吻合。他把每一个学习行动分解成九个阶段,相应的教学基本过程则也是九个步骤。其中教与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三、常见的教学活动(教学事件)
激发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呈现学习内容、演示操作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行为(计划、笔记、复习、练习、讨论、探究)、监督学生学习、提供反馈和指导、测验与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各类学习结果的具体教学程序都可以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为指导。
教学方法
一、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方法
ARCS动机模型、利用兴趣点、动感和色彩鲜明材料、利用变化、利用认知冲突、
二、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三、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
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
四、与获得情感态度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
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在一定时间内向一组学生单向传递教学信息
并不意味着满堂灌
优点:
传统教学形式师生接受
教师熟悉,容易备课
规定时间内呈示较多信息
可有规模效益
教师能随时调整目标内容和节奏
缺点:
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精确度较低,有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学习者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注意力不易集中
不能照顾个别差异
难以获得深入反馈信息
不宜传授动作技能、高级认知和 情感目标
适用:
导入新课题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指明方向
介绍背景知识或先决知识
系统讲解课题范围内的观点、材料
介绍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
专家演讲、录象等资源
2、个别化学习:学习者自主的学习,目标、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进度时间、空间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控制
并不意味着自学
优点:
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减少差生
培养学习者负责任的好习惯
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和小组相互作用
适合成年人与在职学习
缺点:
缺少师生、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
不是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
需要有丰富的和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投入大
要有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使用要点:
要精心设计开发个别化学习材料 (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作依据)
教师要尽可能多与学生接触、给予诊断、帮助、激励
3、小组相互作用:通过讨论、问答、交流、完成项目等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分享教学信息和经验
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师的监督和管理
优点:
有利高层次认知技能的学习
有利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
有利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有助教师了解学生差异,给予及时的帮助
有助教师了解教学过程的成效和缺陷和形成改进教学的意见
缺点 :
教学进度不易控制
教学效果不易保证
使用要点:
小组人数不超过12人
教师必须作好组织指导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小组相互作用安排在学生学习有准备之后
小组相互作用活动方式尽可能多样化
协作学习是小组相互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常见的协作学习策略有:
协作阅读策略 、消除不安策略、四角策略、多次选举策略、三步采访策略
园桌会议策略、焦点列表策略、结构化问题解决策略、发送问题策略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伙伴互问策略、互检互查策略
学习内容的传递顺序
之所以将它作为教学策略的要素,是因为它有两种选择:
1、直线式
2、螺旋式
这两种选择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而定。
并且这两种传递顺序不是互斥的。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策略
- 教学
- 教师
- 教学策略
- 一种
- 组织者
- 程序
- 要素
- 学习
- 学生
- 过程
- doc
- 内容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