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学习发展背景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移动学习的提出

        移动学习(m-learning)的研究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该项目历时三年,最终通过无线基础建设为校园内师生、管理者提供了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高速连接。此项目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移动学习项目,随后全球性的移动学习研究就此展开,如2001年欧洲“下一代学习”项目、2002年非洲农村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等。我国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同比WirelessAndrew的研究项目,国内移动学习研究项目始于2001年北京大学“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而对于无线校园网建设,虽然我国在1988年就建设了“深圳大学校园网”,但直到2002年2月,覆盖整个校园的无线校园网才在上海中学建成。可见国内移动学习研究起步较晚,追溯国内最早确认以“移动学习”为概念的研究,当属于2000年爱尔兰基更博士将移动学习概念介绍给我国后,国内科研院校、企业等对该领域展开探索。时至今日,历时近14年发展,我国移动学习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

                 

                                                                                               (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wirelessandrew研究项目)

    • 二、移动学习发展的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与非正式学习(Informal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Learning)、境脉学习(ContextualLearning)、活动学习(Action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等新型的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这些新型的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另一方面,移动学习又为这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实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

     

        1.非正式学习(InrormalLearning)

    非正式学习是包括信息和内容在内的一切事物,会议、书籍、网站等等,或者是非正式的人与人的交流,例如交谈、讨论、会议等等。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你都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东西学习。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学习说话、走路、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人生的第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但这些都不是在课堂学到的,而是必须在走入课堂之前学会的。事实上,我们学的多数知识和技能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学到的,这就是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泛在性,认为人际通信交流的本质就是学习。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几乎都存在非正式学习,比如朋友之间的聊天、同事之间的讨论等,这些都是非正式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普遍认为,有75%~80%的学习是以非正式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移动学习使学习者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学习,将学习活动带出了传统的课堂,拓宽了非正式学习理论的应用范畴。移动学习根据非正式学习的特点,也可为学习者提供协作交流的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使非正式学习在移动学习中得以延伸。

     

    2.情境认知与学习(SituatedCognitionandLearning)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学习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重视隐性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建构学习模式,搭建抛锚式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移动学习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有问题时随时利用移动设备访问移动学习系统,获取相关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移动学习系统在设计时,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知识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境脉学习(ContextualLearning)

    境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

    境脉学习理论假定,大脑木能地在境脉(Cnotex)t中搜寻意义,即在学习者所处环境中搜寻所处理的新信息或新知识与其内部世界之间发生意义或看似有用的关系(Hull1993)。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世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分析。如果说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学习者社会文化情境是一种外部学习环境的话,那么境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则是一种内部学习环境。境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分析的重要性。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学习者和教师能显著地认识到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方面表现的差异性,但对于学习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则重视不够。很多人阅读过一些书籍,能记录下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名称的人就很少,经常记录下自己或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名称并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关于自己或学生知识结构和阅读习惯的学生和教师则寥寥无几。而在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等数字化学习中,能很方便地记录学生所访问过的学习网站、阅读过的学习内容,从而适时地分析和总结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与学习习惯,并适时地为学习者给出提示。因此,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为境脉学习理沦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基础,而境脉学习理论为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4.活动学习(AetionLearning)

    活动学习(ActionLearning)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即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使问题得到解决。

    活动理论是活动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活动理论认为自觉的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的和彼此依赖的(我们不可能不假思索的行动,也不可能有缺乏行动的思索)。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Jnoasesn2000)

    活动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问题的界定、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以及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但是,在学习活动进行之中,学习者能否随时、随地方便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与信息也是活动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以移动学习技术为支撑开展活动学习往往能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

       

        5.经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

    经验学习是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经验活动,使学习者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将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进行概念化,再应用于新的实践,从而影响学习者的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经验学习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具体经验、观察反思、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验。运用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就是要把概念知识设计成一个互动式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和感受,学生透过自己的亲自参与和领会,在行动中反思,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新的实践中验证,不再只是由教师单向地教授。经验学习理论强调抽象思考、实践活动、形成经验与反思观察的重要性,并指出四个部分互动螺旋式上升是有效学习的基本特征。在抽象思考与实践活动中,都需要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做基础;否则,思考将变成胡思乱想,实践也会成为一种脱离知识与科学的蛮干。

    移动学习的出现,能更好地将经验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学习者在抽象思考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方便、及时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与信息,将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上述这些新型的学习模式有一些共性,即强调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概念建构、活动、经验及通信与交流。这表现出,人类对于学习的认知与理解明显地从传输及行为主义范式转向建构主义和社会认知范式,将主动的学习者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JosieTyalor2002)。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境脉(socialcnoetxt)中的,概念的建构与重构并不仅仅发生在个人的层次上,协作式小组工作及与伙伴的交互活动将更有助于学习者概念形成及认知图式的建构(Rogers2002)。因此,学习不仅是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本质上,学习更是一种通信交流的过程。

    拓1:

    移动学习的背景起源于远程学习研究得出的一条“规则”。这一规则说,“不是技术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的特性,它们使得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取得成功,而是技术比较普遍地被大众拥有”。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九十年代12英寸的激光光盘。这些光盘具有很强的教学可能性,很多很好的课程,特别是一些英语是第二语言的课程利用了这些光盘进行制作,但他们并没有在远程教育或开放大学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们那时没有被大众所拥有。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在人类历史上有超过移动电话这样被大众百姓应用到如此普及的地步。今天移动电话世界有15亿部,而且它在全球的销售量,特别在中国的销售量还在不断增长;几年前,我到中国邯郸——一个一百万人口城市——的一个移动电话商店。与欧洲的移动电话商店不同的是,这个商店有两层楼,里面陈列了大量不同款式的柜台,起码有2000款不同外观的移动电话供人们挑选购买。(刘彬、马晓军、周雕、宋永强;关于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

    拓2:

    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理论

    社会文化系统将学习描述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该系统中,学习者面向日标的行动(即促进目标实现的行动)是由文化工具和符号所中介的。学习者通过公共语言,从书面阅读和口头交谈中汲取知识、经验与思想,并将其内化为个体控制与发展自我学习活动的资源 (vygotsky1978)。技术系统将学习描述为一种技术参与的活动,在逐步认知以及创建人—技术系统(以促进通信、协调、辅助记忆和思考)的活动中,计算机和移动电话等承担着类似交互代理的功能。

    这两个系统分开论述,可以构建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体系框架方便教育理论学者讨论移动学习方面的问题,构建一个技术系统的体系框架为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师进行移动学习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评价提供参考。为了能从整体上更好地分析移动学习系统,还可以在这两个层次增加一些层次。当社会文化系统融合到技术系统以后,可以形成一个超越物化技术工具的更广泛的技术类型。根据杜威的思想(Hikcman1990),我们可以将满足人们探究知识、表述问题、解决问题并达致新的理解的工具都称为技术。因此,锤子、计算机、语一言和思想都可以是工具,这种语境下,社会文化系统与技术系统没有区别。

    MakrSharples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理论体系,强调移动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特定生活情境或工作场所的,面向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在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活动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技术或学习环境),获取特定情境下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客体)。在这一过程中,控制、情境和通信交流是决定移动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

    1.控制

    课堂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的控制主要依赖于某个人(如教师),但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者之间(如讨论):基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的控制发生在学习者与数字化学习系统之间交互的过程中,因此人——机界面设计是数字化学习系统中控制设计的主要内容:移动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控制,在上述两个因素之外,还要更加注意考虑一些社会交往规则。由于技术通常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被应用,技术应用方式是否可以被接受,如怎样使用电子邮件、什么样的文件格式一可以使用等问题都需要分析社会交往规则。

    2.情境

    情境是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移动学习区别于传统课堂环境中学习和基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情境包括时间、空间、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通信网络等所构成的物理情境,也包括由教师、学习伙伴、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与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所构成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情境。

    3.通信交流

    通信交流是移动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通信交流也一可以划分为技术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技术层次的通信交流主要指学习者借助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学习内容的通信传输的网络通道和通信协议;社会文化层次的通信交流主要指在学习共同体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与角色分工,即协作学习的组织。

    Markhsarples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理论体系明确将移动学习划分为技术子系统和社会文化自系统,这与我们在关于学习的分层次系统分析一节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传统课堂环境中学习理论一般包括学习论、教学论和课程论,分别从学习者、教师和课程设计与开发人员的视角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绩效;基于固定桌面计算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关注于如何将技术应用于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偏重于技术特点及其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MarkSharples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理论则将技术与学习者的社会文化情境结合起来,注重从控制、情境和通信交流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绩效问题。这种视角是移动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符合学习发生是由学习者的内、外部系统综合作用结果的观点。MarkSharpleS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理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移动学习的特点,有助十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理论分析,有助于移动学习的应用与实施。

    • 三、移动学习发展的技术基础

      移动学习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并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持续发展和广泛应用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通信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应用户市场需求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而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 

     

    (二)、Internet 技术的发展

      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 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三)、几种技术介绍

    (1)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经历了三代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目前俗称3G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传输速度高达2Mbps,远远优于GSM的9. 6Kbps。3G时代的到来,利用WCDMA和MPEG-4技术结合达到2Mbps的传输速率,将给人你们带来真实的动态图像。

    (2)无线局域网技术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分支,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IEEE802.11协议是在局域网领域内的第一个国际上被认可的协议, 802.11b是对802.11的补充,增加了网络吞吐量和可用性。802.11协议主要工作在ISO协议的最低两层上,并在物理层上进行一些改动,加入了高速数字传输的特性和连接的稳定性。

    (3)WAP(W irelessApplication Protocol) 即无线应用协议 它不仅包括一套用来实现无线Internet接入的协议,还包括一套无线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和语言规则[4]。WAP是移动学习与Internet之间的纽带与桥梁,通过WAP技术,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资源。WAP的最大特点就是移动性,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特性。WAP的这一显著特性可以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的有力补充。

    (4)蓝牙技术 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实际上是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的连接。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

    (5)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 即通用无线分组业务 是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提供端到端的、广域的无线IP连接。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网络技术,也被称为/2. 5G0。

     

    (6)UMTS(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 即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是国际电信同盟确认的3G主要的数据和服务技术。与GSM相比,UMTS有速度快、用途广、收费方式合理、投资成本低等优点。另外,每一语音通道的硬件设备本仅为GSM的一半。因此,使用UMTS技术建网的成本要比使用2G技术低,并且它能够提供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的更大容量、更加灵活的网络平台。3.2. 7 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即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它主要针对公交、地铁、城铁、出租等交通工具上的移动人群。移动电视已被学术界和媒体界称为区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第五大媒体0,移动电视的出现可以称得上是电视发展中一次/质0的飞跃。

    (7)手机电视 广播技术与蜂窝网络相结合将成为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向手机提供视频节目,可以使用蜂窝网络,也可以使用DVB-H或DAB/DMB广播网络,蜂窝网络的优势在于具有交互性并且便于计费,而电视广播网络更适合向大量用户传送节目,成本更低。将两个网络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业务[6]。但手机电视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它受限于移动网络的带宽,无法保证播放效果,而且并发用户数有限。考虑到占用的资源和视频节目来源的费用,成本也会较高。

    • 四、私营部门为移动学习提供助力的途径

           移动学习作为新兴事物,是过去一年半才开始出现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设立了移动学习部门,美国也建立了相关的国际联盟。

        目前,私营部门可以在以下七个方面为移动学习的发展作贡献。第一,与政府合作,帮助其降低获取成本,扩大移动覆盖范围。第二,加入移动学习生态系统,共同开发项目。第三,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发创新型移动学习商业模式,特别是在研发阶段。一旦新项目启动后,全球性公司可以很快地在其他国家进行推广。第四,提出交叉性想法,实践跨区域项目。第五,推动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第六,采用价值共享的方法,融合利润,在业务产品上重点关注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与政府、非政府组织、其他社会企业和国际组织达成多方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公共援助与捐赠等。移动学习不只是技术创新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变革,因此它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架构,才能发挥整体性、全局性影响。电信企业和私营部门可以通过长期支持、多方参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七,增强人们开展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移动学习的需求。

    • 五、拓展资源

    1.中国移动学习联盟 http://www.yidongxuexi.com/

    2.2014年移动互联学习用用峰会http://www.online-edu.org/mlearning/2014/index.html

    3.MOOC学院http://mooc.guokr.com/

    • 六、参考文献

    [1] 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9-11.

    [2] 建设新一代无线校园网络[DB/OL].http://www.abovecable.com.

    [3]刘彬,马晓军,周雕,宋永强.关于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D].百度文库.

    [4]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5]李玉斌,刘佳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1)

    [6]白娟,鬲淑芳. 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

    [7]孙卫.M-Learning:面向未来的新型学习方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4)

    [8]叶成林, 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3)

    [9]弗洛伦斯·戈德里·珀金斯,移动学习:私营企业如何提供助力[J].世界教育信息,2013(21)

    [10]倪小鹏,张静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趋势——访移动学习专家凡特霍夫特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11]朱世美,张志刚,邹 霞:移动学习研究初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135

    [12]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5):376

    • 标签:
    • gsm
    • 学习
    • 移动
    • 移动学习
    • 技术
    • 无线
    • 通信
    • 提供
    • 项目
    • 系统
    • 背景
    • 发展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