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比较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移动学习简介
(一)概念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二)特点
正确理解移动学习的内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学习便捷性
便捷性的学习工具、灵活性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的学习空间……移动学习的这些特性使学习者可以随意支配时间,把握空间,获取语
音、视频、数据等信息,并随时与同伴、老师之间互动交流。总之,移动学习无处不在,它满足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喜好,适应了不同的
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2.知识导航性
知识导航是指学习者在可获得的知识海洋中对知识进行配置和管理,学习被看作是探索、评价、操作、整合和导航的任务活动, 而这一
切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3.情境相关性
移动学习的学习活动具有情境性。情景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标不是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在新的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移动学
习产生了一种新的互动方式,实现了学习者与情景之间的互动。
4.交互快捷性
移动学习以群体协作和个体探究学习为典型组织形式。超强的交流互动功能是移动设备的重要特性,借助于它的强大动力, 学习者可以在
完成个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世界范围内的各类人群开展群体协作学习。
(三)核心优势
1 .灵活多便的学习方式
无论在出差路上,还是在机场车站;无论是等候间歇,还是片断时间,随时随地,打开你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登录中信移动学习平台,
都可以方便浏览最新资讯、阅读新书、学习课程。
2.先进高效的学习理念
中信移动学习的课程系列采用了最新的LPM学习过程管理,将课程划分成精心提炼的章节,分段按时推送,辅以大量学习补充资料,并在
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分享互动环节,促使学员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思考,加强记忆的同时更提升学习效果。
3.精致阅读+专业课程
中信移动学习的两大内容主体是阅读+课程,基于中信出版社强大的经管类图书资源,我们的阅读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而所有的培
训方式都离不开专业理论,经典图书就是专业理论的源泉,也是培训学习的源动力。
4.学习效果完全掌握
通过对学员的学习资料下载、经验分享、登录次数等关键数据统计,可以了解到学员的学习习惯及学习主动性,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凭借此
对学员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跟进和掌握。
减少培训设备投入 5.
移动时代人人必备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率逐年提高。采用移动学习方式,企业无须为员工配备电脑,只要让员工下载中信移动学习到自
己的手机终端,就可以随时加入企业培训课堂。
6.定制终端企业方案
根据需要中信移动学习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终端方案,在基础平台大模块的前提下,为企业专门制作整体UI设计、上传企业资讯、企业定
制课程等,满足企业推广品牌、传播企业文化、专业化员工培训。
7.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
移动学习以其独有学习的碎片性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
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8.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
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四)劣势与不足
移动学习强调移动性,强调技术对教育的驱动,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
1.教育资源的优质程度呈疑。
移动学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完全的自主学习环境,这只能保证为学习者提供一套优质的教育基础设施,但不能保证提供的是优质的
教育,更不能保证学习者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到优质教育。
2.移动学习情景的随意性和休闲性会分散学习者学习的注意力。
在移动学习情境下,学习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可能出于嘈杂的大街上,也可能坐在公交车上,还可能在咖啡馆等地,学习者周围存在多
种干扰因素,这样学习者就无法像在教室中一样完全沉浸于学习当中,也很难保持较长时间及较高的注意力。
3.技术在驱动移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
技术的复杂操作对学习者纸质学习养成的无需频繁操作便能轻松学习的习惯也是一大挑战。
4.移动学习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适合移动学习的学科资源丰富,如外语教学,而处于不适合边缘的学科的移动学习资源匮乏。
-
二、数字化学习简介
(一) 概念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
(二) 特点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
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
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
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
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
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
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数字化学习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型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
(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
(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
(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
(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
(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2)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 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5)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去劣的分析;
(6)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7)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 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
(1)在不同国度、地区或城市,各自选择几所学校作为地区成员实验学校;
(2)在各地区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3)各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问题探索;
(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通过上网,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并通过下载,获取相关信息;
(5)利用所得资料,进行素材加工,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
(6)各合作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
(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
(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对综合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9)组织各地区教育工作者、学生对各地区实验学校的网页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主要适用于在因特网环境下,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学习,并借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
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构建的“专题学习网站”必须包含如下基本内容:
(1)展示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把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
(2)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字典、辞典、读音和仿真实验)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
(4)收集与专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四)数字化学习要素
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
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
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
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
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
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
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
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五)数字化学习评价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技术上的支持使评价可以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数字化学习评价应该是面向过程中的,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可以
全方位地对学习者进行督促和引导。数字化学习评价中,评价的参与者不单是教师和学生,家长、专家等都可以参与进来。在学习过程中,学
习者之间可以相互评价相互提高。评价激励机制不掺杂人为因素,科学的评价使学习者对学习充满信心。
-
三、数字化学习与移动学习比较
(一)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两者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
目前对于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认识与理解取向无外乎以下 3 种:
1.将移动学习理解为远程学习的一种形式 ,如远程教育学家戴斯蒙德•基(DesmondKeegan)提出远程学习 、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是远
程教育的 3 个发展阶段的观点;
2.认为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学习内容与数字化学习相同,只是信息与知识获取的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 通信设备,
如欧盟 《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 》中,特别开展的 一 项名为“MOBIlearn 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中对移动学习的界定;
3.从认知与学习的角度来开展研究,认为从内容与形式方面看,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没有本质区别,但是移动学习的移
动性、情境相关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化学习、 网络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技术与方式 ,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移动学习研究小组
的观点。他们认为 :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终端 ,呈现微型学习内容,并利用片段化时间 ,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比较
移动学习
数字化学习
联系
1.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
是数字化学习的延伸。
2.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人类将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
3.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习环境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配备移动电子设备的坏境下
配备互联网环境
实现方式
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
互联网技术
-
四、拓展资源
1、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http://www.nerc.edu.cn/FrontEnd/default.html
2、中国知网数字化学习与研究平台
http://www.cnki.net/elearning/
3、移动学习资讯网
4、中国移动学习联盟
5、思科网络学习空间
http://www.clnchina.com.cn/learning_center/m-learning
6、M-learni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learning
7、移动学习网
http://mobileflash.host.hstc.edu.cn/
8、学习啦
9、精品学习网-学习考试
10、学习方法网
11、敏学网
12、我爱学习网
-
五、参考文献
[1] 沈志青,金新荣.加强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 .2012.(06).
[2] 洪亮 ,刘兴丽. 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研究[J]. 2012,(08).
[3] 李振亭,熊小猛. 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 软件导刊,2007,(02):10-11.
[4]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2-19.
[5] 叶成林,徐福荫. 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 开放教育研究,2004,(03):23-26.
[6] 高丹.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4):195-196.
[7] 顾小清,付世容.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8] 祝智庭. 数字化教育装备发展动态[J].浙江教育技术.2010,(03).
[9] 王芮.教育革新:基于1:1数字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探究[J].中小学电教,2009(11).
[10] 孟琦,潘裕翼.1:1数字学习的实践研究--对学生笔记本电脑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01).
[11] Elizabeth Sky-McIlvain.One-to-One Computing:Is Your School Ready?.2009.
[12] Lemke, C,Martin, C.One-to-One Computing in Indiana:A State profile .2003.
[13] ZENG Rugang.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Social Research(ICSSR 2013)[C]. 2013.
-
-
- 标签:
- 数字化学习
- 学习
- 学生
- 移动学习
- e-learning
- 平台
- 设备
- 移动计算
- 互联网
- 能够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