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初步认识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研究的。同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也与众不同。针对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设计是让学生多动手去探索规律。基于内容的分析,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本节课的课前和课中目标分别确定如下:
课程目标设计
课前学生
自学目标
能够按步骤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能够总结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并注意不犯这些错误;
课堂教学目标
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包括对称性、象限、相互比较、变化。
-
课前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教师进行课前学生自学材料的准备,包括:学习指导单、教学视频或PPT。本节课教师录制了3个教学视频,分别是围绕着画反比例函数图像时列表描点连线应注意的问题、反比例函数图象连线过程、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常见问题。
课程学习指导单
教师准备学习材料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在线或下载观看,完成练习。在课前的适当时间,教师会收集学生的练习结果,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如何,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困难,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
课中活动
在课中,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以下教学活动:
- 自学反馈
在课程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处理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达成所设定的课前阶段的教学目标。
- 延伸思考
结合教学内容,在知道、理解等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 拓展应用
在课前练习以及课上启发学生延伸思考后,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的拓展应用。
- 总结归纳
最后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进行课程的总结,包括基本的知识内容、自学中易错点、重难点、拓展应用等。
以上4个部分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学生的小组活动、师友互助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配合,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为例,课上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设计
- 总结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组同学在自学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组内解决;仍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进行解答并进行总结。
-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例题,学生探究图象、k值的正负、函数的增减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 拓展应用,进一步练习
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意识。
- 总结归纳,引申内容
师生共同概括本课主要内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反比例函数对称性、象限、变化等特性进行总结和概括。
-
课后
针对翻转课堂的课后活动,可分为几类,一是回顾练习类,学生复习、练习本课所学内容,在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深入;二是元认知类活动,包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方法的总结与回顾等;三是分享交流类,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前、课上活动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教训等,进行展示和交流。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为例,课后任务为:
- 总结自己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应该如何改正;
2.进一步练习与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有关的拓展题目,并分析和总结反比例函数性质。
-
-
- 标签:
- 进行
- 活动
- 课后
- 学生
- 教师
- 总结
- 反比例函数
- 自学
- 性质
- 课前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