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小学《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13  坐井观天

    •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 学情分析:

       《坐井观天》故事内容浅显易懂 ,但却寓意深刻,二年级学生看事物还基本处于感性阶段,所以要从感性的语言使学生理解理性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一百多里”、“无边无际”、“说大话”等词语的意思,感悟寓言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

    结合小鸟和青蛙的对话,理解小鸟和青蛙对于天有多大所持不同看法的原因。

    • 教学难点:

    结合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坐井观天”说明的寓意。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揭示课题:13   坐井观天

    2、复习词语:

    朋友       井沿         弄错

    看见        抬头         青蛙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旧知。

    二、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

     1、坐井观天这个小故事讲的谁和谁之间的事呢?(顺势张贴青蛙和小鸟的图片)

    //本节课的重点为领悟课文的寓意,此处建议教师不仅提问故事发生对象,而且引出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争论的重点是什么,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大意。

    2、青蛙和小鸟之间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用“——”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画完后读一读。

    3、反馈:谁来读一读青蛙说的话?谁来读一读小鸟说的话?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圈点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2、3步可以省略,直接由第一个问题引到了第一次对话。

    //第2步可以适时保留,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能力,第3步则可以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进行总结。

    三、品读对话  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对话:

    1.投影:第一次的对话。

    自己先读一读,边读边想,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

    举例:结合操场距离,体会“一百多里”。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生共读第一次对话。

    小结:小鸟一下子飞了一百多里,可真不容易呀!那听了小鸟的话,青蛙又是怎么说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小鸟飞的距离很远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距离,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怎样突出这种语气,需要教师进行范读。

    (二)学习第二次对话:

    //建议刘老师从这里可以开始加入学生的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为后面体会课文的主旨做铺垫,指导学生表演到位,里面的含义自然学生可以体会到。

    1.自己读读第二次对话,找一找,指名读青蛙说的话

    2.结合“说大话”体会青蛙的看法:

    (1)你们知道什么叫说大话吗?

    (2)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它认为小鸟的大话指什么?——出示“大话”的内容

    (3)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在说大话?板书:井口那么大  

    (4)结合叹号体会青蛙对自己看法的肯定并读出语气。

    3.结合“无边无际”体会小鸟的看法:

    (1)小鸟同意青蛙说的话吗?(顺势板书:无边无际)

    (2)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

    在你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3)教师小结:象大海、沙漠、草原、天空这些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地方,都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在处理“无边无际”时,以PPT或动画的形式展示大海、沙漠、草原、天空,是否更加直观。

    4.朗读训练:

    (1)自由读第二次对话。

    (2)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进行体会,从而明确青蛙和小鸟对于天大小的不同看法

    (三)学习第三次对话:

    1.下面请大家读读第三次对话,看看它们在第三次的对话中说了些什么?

    //此处依然可以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进一步进行体验,指导学生表演出神态、语气,以深化课文主题。

    2.体会青蛙的话:

    (1)投影:谁来读青蛙说的话?从青蛙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

    (2)看看图中的青蛙说话时是什么表情?——结合表情体会青蛙的语言。

    (3)引读青蛙的话。

    (4)想象着青蛙的样子,自读,指名读,老师适时范读。

    3.小鸟也笑了,它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

    多么有耐心的小鸟呀!

    4.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设计意图:结合语言、神态感受青蛙的不听劝告,自以为是,为寓意的理解进行铺垫

    (四)结合词语,回归课文:

    1.抓住第三次对话中两个“弄错”:到底谁弄错了?

    为什么青蛙弄错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为什么小鸟说对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在处理课文时,处理了重点句式,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又整体回归课文,结合句式训练从全文的角度感受青蛙和小鸟看法对错的原因

    2.多么有趣的故事呀!让我们以分角色的形式美美的读一读这个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整体回归课文。

    三、快乐学习,拓展阅读。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课文,青蛙的目光多么短浅啊!那世上还有想他一样的人吗?快让我们一起走进资料城去看看吧!必读篇目:《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盲人摸象》、《南辕北辙》

    //建议刘老师此处提供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

    四、大胆想象  续编故事:

    1、是呀!小青蛙在井里受到了井壁的限制,只看到天空的一部分,它要想看到整个的天空就不能再坐井观天了,应该怎样做呢?——跳出井口,来到高山。我们一起带着小青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想想小青蛙走出枯井之后他有什么感想。快动动你的小脑袋思考下,在用金手指把它写下来吧!

    //建议刘老师只把写话题目定为续写课文,即小鸟对青蛙说完那些话之后青蛙会怎么做呢?会看到什么呢?不给学生规定写作具体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为了让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大话。课上到这一环节时,同学们对于“大话”的理解很是不错,有的说那是夸张的说,有的说那是胡言乱语,有的说是吹牛。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思维拓展得很好,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笑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环节我过的很快,有如蜻蜓点水,同学们还没有把心“沉”下来,最终对“笑”的含义 理解的不透彻。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我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学生很自然的说出了寓意。

    反思本课,以下几点还需注意

    1.前面我提到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我出示了一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可换个角度说正是因为我急切的想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无边无际,我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就急于求成的把有关图片全部出示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2.整节课教师迁的痕迹还很明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还不够。教师总

    是有意识的去点拨同学,按着教师预想的环节进行教学。

    3.最后打写这一环节时,教师设计写话的题目是:青蛙跳出井后,它又是怎

    样想的呢?紧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图片,希望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支架,可是实际教学中,这个支架完全可以不用,有时甚至狭隘了学生的思维。

     

    • 标签:
    • 词语
    • 学生
    • 理解
    • 青蛙
    • 课文
    • 无边无际
    • 结合
    • 小鸟
    • 体会
    • 对话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