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湖北黄冈实验小学雷霞老师提出。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双边交流,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后,便形成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对话三维一体的立体交流。

    • 1、“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学生自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已有认知结构的调动、已有技能的调动、情感的调动,手脑并用、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知、技、情三位一体的内在活动。在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变单一的知识取向为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的三维取向,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技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活动空间,形成多维的信息取向,优化了课堂结构,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导和计算机的交互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建构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其教学程序如图4-1-1所示。 

                                              图3-5 “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

    •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随机预习——知识储备。教师通过研究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对新课的教学进行提前测评,检测学生学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编制预习提纲,提供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外围信息,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和初步理解,如字义、词义的解释等在课前输入计算机,做好准备。预习时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偿学习,并让学生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疑问输入计算机,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调整难度,补偿矫正,或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 
          (2)音像阅读,创设情境——情感储备。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需要,选择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辅以音像教材,使其成为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的多维一体的具有时空感的立体式超文本教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心理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味、感知课文。而教师在制作选择音像教材时,已把自己的审美趣味,褒贬态度,对文章的理解暗示于其中,在教学上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文本阅读——阅读理解。文本阅读就是读课文,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读课文,读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在课前,老师收集预习信息,诊断学情,理解学生问题所在。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出思考题输入计算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现一些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把思考的结果和自己的观点、看法输入计算机,手脑并用,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为会话做好准备。 
          (4)议论、协商——深入理解。议论即是在老师的组织激发下,同学之间汇报自学情况,畅谈学习体会,交流结果,教师切实加以点拨。“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生群体共享”,从而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学生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对话的多向立体式交流,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学生的信息有更广阔的取向。在会话协商中,学生互启互学,共同提高。
          (5)精讲——意义建构。精讲就是少讲,要求教师讲“不得不讲的知识”,解决“不得不由教师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讲的知识”在这里指学生在自学和互学中不能获取,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不得不由教师解决的问题”是指学生在自学和互相中还不能解决的疑虑。通过有启发性的精讲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6)练习、巩固——意义的外化。在课前,教师精选与课文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文章和练习题输入计算机。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在简单概括课文的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独立阅读文章,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阅读中运用——即意义外化,使其变成技巧合学习能力。

    请尝试一下按照此模式组织一场教学,将教学设计方案提交至此

    • 标签:
    • 立体式
    • 学生
    • 模式
    • 教师
    • 课文
    • 知识
    • 阅读教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