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年级语文《给予树》说课稿 陈苏凤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给予树第二课时说课稿
给予树第二课时说课稿
二十一团中学 陈苏凤
一、设计理念
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即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是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二、教材解读和课时目标
《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夕,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感受爱的善良、爱的美好,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2.体会妈妈的思想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3. 丰富、积累语言,把想说的话转化成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把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作为教学的重点,把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教与学要高度统一。结合三年级的已有基础和本文的特色,确定以下教法学法:
①语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借助生活体验等方法。如“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一直”等词的理解。(这是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②语文实践——即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学生也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即抓住课文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一段概括课文内容话作为课前检测,引导学生质疑。这样不仅帮学生整理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质疑能力。
她为什么要给兄弟姐妹和陌生女孩送出不一样的礼物?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走进文本,让问题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二)、抓住问题,细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抓住重点句1、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凭借语言文本,让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借机我追问:“小女孩什么也没有。你能想象她没有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语言表达练习,体会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在学生体会深刻的时刻,再次指导朗读。接着教师引述,是啊,小女孩什么都没有,她发出了一个求助之声,她多么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她一直盼望拥有一个洋娃娃,那她想要洋娃娃干什么呢?再次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语言表达练习。她会怎样一直盼望呢?带着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洋娃娃对小女孩来说太重要了,指导学生读出她迫切的心愿,读完后引述:面对这么可怜的小女孩,金吉亚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找出(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的句子,指名读再齐读,来体会金吉亚的快乐,并结合情景让学生理解 “如愿以偿”。
接着教师讲述:以给予是快乐的,可金吉亚在向妈妈讲这件事时,说话的声音却很低,显然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并抓住重点句子2:“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再通过对比朗读金吉娅和哥哥姐姐在回家途中的不同表现体会金吉娅当时的心理。并抓住“沉默不语”来体会金吉亚难过的心情,之后进行有对比朗读。
(三)、学习结尾,深化“给予”
师:妈妈了解了整件事情后,看到难过的金吉亚,会怎么安慰她呢?妈妈的拥抱和理解是金吉亚送给最好的礼物。 进行朗读练习,引领学生走进金吉亚的内心世界,使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与人物产生共鸣,然后请学生带着激动的情感读最后一段。妈妈刚开始的心情是这样的吗?是什么感动了妈妈?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还送给她什么?收到这份特殊礼物的只有这个陌生女孩吗?还有谁?
四、拓展延伸,升华“给予”
师说:给予树不仅在援助中心,更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给予无处不在,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永远比得到更快乐!
五、围绕关爱 拓展阅读
六、写作练习 点评交流
-
-
- 标签:
- 给予
- 抓住
- 小女孩
- 学生
- 语言
- 文本
- 妈妈
- 语文
- 体会
- 洋娃娃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