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媛媛——《雷雨》的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一、概述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办法。

    (3)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课件与学文的结合,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  通过阅读拓展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的

    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2)利用网络,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的兴趣。

    (3)从品读大量有关大自然的故事中,体会大自然美好情感,感知大自然丰富

    的感染力。

    (4)欣赏课文,懂得欣赏大自然。

    •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课时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学习记忆了生字词、学写生字。能正

    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生积极思考,表现活跃。

    •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特点的。 

    教学难点:

    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 五、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教学法

    围绕雷雨这个自然环境,以一个描写的形式来剖析全文。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整堂课是以任务的形式来学习,老师只负责引导,学生来主动参与学习,时时刻刻学生均为主体。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利用ppt和网上学习平台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学生互相交流、互相点评、互相学习。

    • 六、资源准备

    ppt课件

    网上学习平台

    课本

    拓展阅读材料

    •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2分钟)

    复习生字词。(大家抽出小卡片,读一读,认一认)

    2、课文学习(任务驱动式-问题引导式)(20分钟)

    (总读——分读——总读)

    (一)、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泛读课文,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对雷雨的了解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二)、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1)、问: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问: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

    答:  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

    答:这场场雨下得可大呢!

    答:雷雨过后的景色实在迷人。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总体分析)

    (4)、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好生字,而且边读边想象雷雨变化的情景。

    同学们认真想想,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前周围的景色特点的?

    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中所看到的景色?

    哪些自然段是讲雷雨后周围的景色变化的?

    学生快速浏览一下全文。观察这些景物在雷雨出现前后有什么变化。

    (三)感悟课文 (逐段分析,重点讲解,重中之重)

     1、 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发挥想象力,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文字感受一下大自然对人的感觉冲击)

    (1) 读课文1——3段,大家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感觉一下“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3) 你还能从课文哪里找到闷闷的感觉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答: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4) 请同学们说说,风来了是什么感觉?是怎样来的?

    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5) 这一阵大风刮得蜘蛛怎么样了呢?你为什么要逃呢?你为什么不呆在树上了?(风实在太大了)

    (6)(设这几个问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加语感,为以后写作做铺垫)“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什么不用“掉”下来了?而“垂”字为什么用得好?

    (7)“逃走了”。“逃”字用的好,还可以用别的字代替吗?(“跑”“爬”

    为什么不好?

    2、 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读4——6段,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大、急)。从哪里看出来?

    听录音,感受下雨的声音。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划出来。(“哗,哗,哗,”“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练习说话:___哇,___啊,都看不清了。(培养说话能力)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同学们多读几遍。

    练习说话:-----越来越----。(培养写作过程)

    (3)读完课文,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可以吗?(渐渐)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读。

    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3、 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引导学生自学阶段)

    (1) 读7——8段,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 同学们觉得那些词用得比较好?(蜘蛛又“坐”在网上)

       4、总结: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

    • 八、拓展阅读:

    教师找出《资料城》中与大自然景象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大声朗读。(10分钟)

    //建议明确必读和选读篇目

    • 九、拓展写作:

    让我们一块儿回忆一下,最近几天得天气怎么样,把记起的景象写几句话,记录下来,如果能用到今天学到的字词就更好了。(8分钟)

     /*建议题目可以更加开放一些,可以设置为你平时观察过哪些自然现象,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等等*/

     

    • 标签:
    • 学习
    • 学生
    • 雷雨
    • 同学们
    • 变化
    • 雨前
    • 课文
    • 自然
    • 观察
    • 景象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