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评价策略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评价策略
课堂评价有助于对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改进和完善传统的单向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测试的内容,为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设置A、B、C不同等级的测试题。一般说A级测试题偏易,侧重基础,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B级试题稍微增加难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空间,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C级试题综合相关的知识点,加大难度,一般紧扣综合实践、中高考试题,使个别特优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及时训练。
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形式的考题。比如选择题、填空题、动手实践题、统计分析题等等。一般说选择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正误的百分率,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但是选择题由于所测试的知识点范围有限,而且学生的回答中往往有一部分可能并非真实想法的反映,因此教师出题时应该慎用;统计分析题课可以利用一些工具软件如Excel、SPSS等,通过教师控制机就可以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动手实践题可以借助纸片、模型等进行,通过学生实际制作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
1.练习的设计
形成性练习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练习试题的设计需要关注以下原则:
达标性练习: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达标性练习。教学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为了落实教学中的目标,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或一组形成性的练习来解决认知目标的达成的问题。这种练习以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新知、初步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与运用知识的技能为标志。
诊断性练习设计:诊断性练习是教师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学生学习的缺陷而设计的练习,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掌握,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改进以后的教学。
巩固性练习设计:巩固性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并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而设计的练习。这种练习要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主要的能力要求,目的要明确,通过温故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归纳性练习设计:归纳性练习,又称总结性练习,是指教学中学完一章、一课,或者一个单元之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条理化地整理而设计的练习。它一般采用归纳要点、列表总结、列表对比等形式来进行。
拓展性练习设计:拓展性练习是以某一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联系的相关知识也容纳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某一类知识全面、深入的了解。要充分挖掘所学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有意识进行渗透,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
开放性练习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学会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知识技能,提高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学习的态度,发展探究的能力。
互动性练习设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互动性练习。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按老师的布置去做练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练习由单向走向互动时,练习作业不仅是老师布置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真正让练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转化性练习设计:转化性练习是指由一类知识向另一类知识转化,或者为转化题目的已知条件或解题思路而设计的练习,为使学生将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而设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掌握问题的本质,并了解形式上的变化。教师应在教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时,设计过渡性练习,为学生学好新知识作铺垫;或者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碰到困难时,设计一些诱导性的转换练习,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进而较快地理解知识。
迁移性练习设计: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设计迁移应用性练习。“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在知识练习中需要设计应用性、情境性练习,让学生在其中感知生活中的知识,发展知识应用的能力。
形成性练习设计:形成性练习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练习。设计形成性练习题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一般地说,教学目标的某一条要求,都要有一个或者一组形成性练习与之对应。
合作性练习设计:学习合作交流的技巧,设计合作性练习。学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通过完成合作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合作的秩序,学习合作的态度与方法,发展进行合作的技巧。在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可供合作的较复杂的生活化知识问题,为学生创造合作完成同一项工作的机会。
解惑性练习设计:根据产生的问题,设计解惑性练习。经历了一堂课的学习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本知识的意义建构,可能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成一些练习,以供学生辨析问题和解决疑惑。
对比性练习设计:扫除类似知识认知的障碍,设计对比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有利于学生辨别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旧带新,深化认知,合理建构。另外,把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形成题组,让学生区分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容易混淆知识的鉴别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差异性练习设计:针对个体之间的差别,设计差异性练习。不管我们的老师有多努力,我们的学生总是存在着差异。有的属于个性品质上的差异,有的属于情感与态度上的差异,有的属于先天智力上的差异,有的属于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学生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通过有差别的教学来促进每个人的成长,设计有差异的练习可以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合性练习设计: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综合性练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专门设计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综合性练习与一般的应用性练习有所不同:应用性练习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练习当中,反映的生活信息较少,以解决单一问题为主;而综合性练习,可以专门设计成主题活动以一堂课或几堂课来展开,信息量较大,要解决的问题也较复杂。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为了使计划一目了然,便于编题,可借助“双向细目表”或二维编制测试计划。一维是知识点和学习目标,作纵向排列;另一维是测试题目与数量,横向排列。学习目标可用某种目标分类体系,如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布卢姆);或言语信息、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加涅);也可写出具体学习目标,如能按某课题寻找相应的参考书;能从参考书中找出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能从文章、图表、索引中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等等。表2-8 测验项目双向细目表
编制时,要将知识点、学习水平和题目对应,根据需要每个学习水平要有一个或几个练习题与之对应。在网络环境下,一般通过在线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验编制完毕后,需要在网上测试系统中发布试题,以便在课堂实施在线测试。
2.运用在线测试工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Vclass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同时辅之以“学习小组评价”与“教师进行评价”。⑴、学生自我评价——主要评价方式
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即预先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
自我评价是对数学学习效果评价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它具有自我诊断功能、自我反馈功能、自我激励功能,它对学生行为的塑造有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自己,根据已定目标考察自己的学习活动,养成随时评价自己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
⑵、学习小组评价——辅助评价方式
学习小组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教师指导下,对个人的学习做出分析、判断,并促使学生进行调节。
⑶、教师进行评价——辅助评价方式
教师依据一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作出分析、判断,并进行调节。
例如《生活中的轴对称》知识目标是会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了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我们设计撂下列三组测试题,第一组“眼力大比拚”,让学生能结合定义很快做出判断,通过在线的方式提交到服务器上,学生点击图示中的按钮,可以看到自己答案的正误,从而通过与同学交流、查阅教材或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自主探求正确答案。教师则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的数据分析,了解到当前某道题目的错误统计信息,从而决定是否集中教授。
下图显示学生回答“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菱形有几条对称轴”的统计信息:
从统计结果看出,9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回答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80%以上的同学能正确回答菱形有两条对称轴,从而说明大家基本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对于20%的同学未能正确回答“菱形有几条对称轴”,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折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设计一个自主选择的环节,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本课做一个小结,并将自己的选择提交。其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无论学生选择“剪”、“折”、“画”,还是“写”、“做”,只要符合学生自己的兴趣需求、知识和能力需求,均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
- 标签:
- 进行
- 学习
- 评价
- 练习
- 学生
- 设计
- 教师
- 课堂
- 信息技术
- 环境
- 下课
- 知识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