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景创设策略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双主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有效的教学必须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应所有的情况,教学设计者只有掌握了较多的不同的策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良好的教学方案,并匹配最适合学习者学习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交互技术和网络的多维性来优化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景创设策略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追根朔源。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在讲授平面几何入门课时,要求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为此,教师设计如下活动:屏幕上驶入一辆自行车

            学生注意力立即被这辆线条简单而又美丽的图形所吸引。学生在这样的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讲解三角形全等的一个判定公理、三个判定定理之后,引出为什么没有SSA定理?即为什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呢?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可以准确地看出上述命题的纰漏之处。

            图中的两个三角形△ABD和△ABC,满足条件:AB=AB,AD=AC,∠ABD=∠ABC,但△ABD和△ABC并不是全等三角形。也就是说尽管“边边角”也表明两个三角形中有三个元素对应相等,但也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究其原因,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即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根据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公理或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已经把条件减少到三个,但是要求所给三个条件只能唯一确定一个三角形。但是,在满足“边边角”所给定的条件下,不能保证所画三角形的唯一存在。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比如,探索自行车轮上一点的运动轨迹,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一点运动的路线是什么形状?想好了,就用笔画出来。学生经过思考,画出的图形大致如下:

    最后计算机演示这点运动的路线,与学生的形成对比。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5、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上应多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Z+Z数学智能平台》、TI图形计算器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

            例如,讲授圆锥内接圆柱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索内容包括:圆柱在圆锥内如何变化?如何用平面几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如何作出截面?圆锥底面积如何变化?圆锥体积如何变化?圆锥内接圆柱中有体积最大的吗?有的话,如何求?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 标签:
    • 能力
    • 教学
    • 学生
    • 情境
    • 下情
    • 情景
    • 信息技术
    • 创设
    • 环境
    • 数学
    • 三角形
    • 两个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