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01)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于海静 新疆农二师建设兵团华山中学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跨越式课题试验,学生识字量较大,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的能力,思维比较活跃,口头、书面表达兴趣颇高。同时,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自主浏览网页和学习阅读材料,会正确使用网络留言板,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写作等活动非常感兴趣。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抓住重点句子品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同时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写作,表达自我。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通过抓重点句子来品析课文的一般过程。
通过相互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在读与评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课文,也体验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拓展阅读和拓展写作,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叶圣陶先生的一丝不苟、对人的平易真诚,明白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并结合读书感悟和成长体验,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培养培养乐于表达、乐于创作的精神和习惯。
-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体会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并抓住爬山虎的描写,深刻理解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并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
资源准备
教学PPT课件;作者肖复兴、叶圣陶的简介及肖复兴和叶圣陶之间的故事等相关背景资料;有关“借物(景)抒情”的阅读材料;本班学生成长的电子相册。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主题
教师: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我开始迷上文学。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作家相继闯入我的心中。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他就是叶圣陶先生。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走近作者肖复兴,触摸他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作者初识叶圣陶,写了几件事?
学生反馈,作者共写了两件事,分别为修改作文和受邀做客。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叶老家,回忆那次做客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配乐朗读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的第一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将学生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简要回忆上节课已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受邀做客部分做好铺垫。
-
(二)精读文段,深层感悟
教师:请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并仔细品读描写“我”做客的句子。
学生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并逐个汇报。(“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教师:请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叶圣陶老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蔼可亲、信任别人、质朴、亲切)
学生在文中画出触动“我”心灵的句子,并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师:请重点理解“融化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迷迷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我小小的心被融化了。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呀?理解“意义非凡”,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体会。
学生一边谈自己的感受,一边结合着这种体会,跟随背景音乐再来读这一句话“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并结合上节课阅读的有关肖复兴背景资料理解这话中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小组研讨——全班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叶圣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真诚待人,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带着这种心灵的感触,再配乐朗读,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
(三)激趣设疑,揭示课题
教师:这篇课文是作者肖复兴怀念叶圣陶先生所作,写出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平易近人,明明是写人,可为什么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请小组共同讨论,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这种借助事物或景色抒发自己情感的写作手法就叫做“借物抒情”。作者永远忘不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忘不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认真、质朴、以及对我的指导。你们看那片爬山虎像一首小诗吟诵出我心中那份执着的情感。(用PPT呈现,将描写爬山虎的三句话以诗歌的形式出示。)
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时的难点。围绕“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提出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语、交流感受、反复朗读等方法深入思考,体味文中叶老对“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我”对叶老深深的敬爱之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体现的,进而巧妙地引出“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显得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将关于爬山虎的三次描写的文字,以诗歌形式呈现并齐读,切实达成课标中的情感目标。
-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
(五)联系生活,创作打写
教师:(播放本班学生成长电子相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难忘的事,请你选择一件事或事件的一个片段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借物(借景)抒情”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本班学生成长电子相册,让学生置身其中,拓展学习空间,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
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成长的故事”,本文主要讲了作家肖复兴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故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这一课上完了,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是在我心中由这篇课文引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
1. 巧抓作者,画龙点睛。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肖复兴,所纪念之人又是叶圣陶,像这样的名家名篇,在情感上和文字的使用上一定耐人寻味,所以备课时我着重从作者入手。关于作者肖复兴,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和叶圣陶老先生密切相关,叶老先生对于他的成长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我认为认识这点是达成本课情感目标的一个关键。因此,我对作者的背景资料反复阅读,并经过仔细筛选将关键的背景资料穿插在第一课时进行阅读。同时,在本节课前预习也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作者,课内课外相融合,不仅有广度,还具有深度。如果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会随之开阔。
2.研读文本,巧抓细节。备课时我对这篇课文反复研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尤其这篇课文的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借爬山虎抒发作者对叶圣陶老先生的深情,所以我对文中爬山虎的描写尤为关注。却在无意中发现这三段爬山虎的描写很有层次性,文本是以段落“句子”呈现,如果単拿出来则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刚好三小节,恰好生成一首精美小诗,这可能就是名家名篇的巧妙之处吧!因此,在情感升华的环节,我将这部分内容以读诗歌形式呈现,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小组合作,突破重难点。阅读课上,在突破重难时我一般都是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对作者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捕捉到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通过小组形式的交流、沟通可以比较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一方面既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增强他们合作探究的的意识,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4. 拓展阅读,把文本读“厚”。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是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窗口为支架,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本课主要包含两部分拓展阅读:一是作者背景资料的阅读,二是同类写作手法的阅读材料。这两部分阅读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们产生这样的感觉——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我们完全可以把课文读“厚”。
5.信息技术,为理解课文助力。本节课我多次使用信息技术。在理解重点语句时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一方面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另一方面让他们借助优美深情的音乐读出自己的那份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在拓展打写环节,首先播放了孩子们这一年的成长电子相册,一下子将他们从文中的故事拉到现实成长的真实情境中,为下面的写作做铺垫,使他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写起来也就较为流畅。
-
-
- 标签:
- 爬山虎
- 学生
- 作者
- 教师
- 成长
- 阅读
- 情感
- 课文
- 写作
- 教学设计
- 叶圣陶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