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

    农二师34团中学     汪慧莲

    有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要做一名有智慧和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那必须要借助大量的书籍,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改变,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有更多反思,也因为阅读让我们有更多的感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二章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做教师以来每年都会读一些有关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有些由于高深莫测或过于尽善尽美,感觉似乎离我们的现实课堂远了一些,缥缈了一些。可读着王老师的这些教育案例点评,感觉却大相径庭。起初给我的感受是亲切。这亲切源于他的务实求真;继而是钦佩。这钦佩则源于他的科学理性。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

    王老师作为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研究者,来到教育第一线来和我们探讨这些细枝末叶的具体问题,来给我们解难答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务实的表现。综观整本书,王老师几乎都是在就事论事,就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提出他的看法和建议。当他对某些在我们看来无需多言的细节知之不详时,他会主动询问清楚后再作判断、分析,而从不自以为是地想当然。他有时的建议会给你多种选择,因为他认为教育问题往往是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有时不身临其境是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的。这种谦逊而又不失原则的态度怎能不让人感到亲切?

    为人师要有爱心和耐心,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爱能感化每个孩子”,“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似乎成了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万金油,可每个身处教育一线的老师心里都应该清楚,事实并不像那些口号描绘的那么美好。所以,光有爱心和耐心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爱心和耐心是感性的,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王晓春语),我们还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王晓春语)。

    要有智慧,首先要避免冲动。无论你的脾气有多么好,无论你的学生们有多么懂事,你总不可避免的会在某时某地遇到令你怒发冲冠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

    要有智慧,还要避免武断。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一个教师的成熟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但过于信赖自己的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他上课又趴在课桌上,一定是在开小差;他的作业又没有交,一定又在撒谎;他放了学还不回家,一定是又想去哪里玩……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那就要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事情有时就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另外一种结果。这样可能更费时费力了,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有时欲速则不达。

    要有智慧,就要学会思考研究。没问题时要思考,有问题时更要思考。处理问题前要思考,处理过程中要思考,处理结束了还要反思。思考研究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再想“怎么办”;就是学会“假设——求证——得出结论”地科学研究思路。

    当然初读《教育智慧》感受还是比较肤浅的,但是带给我的心灵冲击力是巨大的。正如王老师所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有时
    • 心得体会
    • 教师
    • 处理
    • 思考
    • 里来
    • 学生
    • 王老师
    • 教育
    • doc
    • 要有
    • 爱心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