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第二师三十四团中学 -李蓓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第二师三十四团中学 李蓓
读完了王晓春老师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前两章节。说实话,刚听见这个书名,我还在想,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书。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教育智慧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王老师在这本书里,用100个发生在小学的经典教育案例,谈了他对当前众多教育案例的看法,并清楚地表明了这本书所要阐述的观点和所要做的工作:即向读者展示真实、科学的的案例,通过对过程的逻辑分析和理智的诊断,告诉教师们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
作为老师,我对这本书所表达的教育智慧和观点有很多共鸣。王晓春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经验,还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书中处处闪烁着他深厚的教育功底和深邃的教育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潜心阅读这本书时,我有时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这些案例是如此的真实,也可能是他反映的生活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所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触也很多,这本书再一次让我懂得:身为教育者,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地教书育人。
说句实话,作为班主任,一直以来,我总是信奉教育是爱的事业,只要有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少数学生是例外,他们好像不在我爱的感召范围内,他们身上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试着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然而收效甚微。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找到了答案,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读着那一个个教育案例,我常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学生、类似的问题,自己也曾经草率或认真地处理过,但很少去一探究竟。透过书中一段段精彩睿智的逻辑评析,我渐渐有所领悟,也深深地自我反思,我突然发现,原来教育过程中,运用好教育智慧是何等的重要。
通过读书和思考,我认为,要拥有这些教育智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面对调皮淘气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令自己心烦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控制好情绪,避免冲动,再冷静客观地分析、处理事情,先处理好心情,再处理好事情,那么你就是有智慧的。其次,就要避免武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过于信赖自己的教育经验,有时比没有经验更糟。于是理所当然地指责、训斥、惩罚。其实,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把这些“一定”换成“可能”,在发现和处理之间多一步调查,那么事情有时就会是另一种状况,另一种结果。虽然这样会更加费时费力,但教育毕竟不是制造零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思考研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看完《爬树风波》一文,感觉文中的事情我也会经常碰到,刚刚说完这个规定,那个不许,一转身,小朋友就违反了,这明显就是在和老师作对,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所以,我们就会很生气,就会批评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违反纪律,却没有进一步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其实,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身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还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才能正确地实施教育与批评。因此,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是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而是重在思考和探究,积极探求学生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再思考,了解和思考之间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切合实际地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读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明白了:“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爱心,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爱心,同时还需要智慧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
- 标签:
- 智慧
- 这本
- 教师
- 重要
- 李蓓
- 老师
- 思考
- 孩子
- 学生
- 读后感
- 教育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 爱心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