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教育的智慧》感想-吴云星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读《爬树风波》有感

    第二师三十四团中学 吴云星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爬树风波》这个案例,说实话,刚拿到手,我还在想,又是一本讲大道理的案例。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文中描述的教育智慧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面对问题,要探究

    刚说完不让爬树,学生就公然违反,这岂不是向老师挑战吗?很多老师就是这样想事情的。他们总认为,学生“顶风作案”,明摆着就是和老师作对。其很多学生违反纪律,本来主观上并没有和老师作对的意思,他的心思并不在老师身上,是老师自觉主动把矛头引向自己的。教师这样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最后孩子就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了,真的成心捣乱了。

    我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之为“制造敌人”。黄老师就很聪明,她能“化敌为友”。但这首先不是因为她聪明,而是因为她心理健康水平高。黄老师发现学生公然不听她的话,第一个反应也是“不满”,实属人之常情。问题是她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能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很了不起的转折。有大批的老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能力实现这种转化,他们的思路沿着“不满”向前进,变成了“发泄” ,于是点燃了战火。

    黄老师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师不能,他们失控了。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还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地质学家不会对化石这样喊:“你怎么可以出现在这个地方?”当你把对方当作研究对象的时候,你就不会幻想对方适应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黄老师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她不生气(一个想研究学生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生气的),结果她得出了一个很科学的结论:“孩子们许多调皮的做法很多时候往往源于一个淳朴的理由。我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指责,打掉的不是孩子的缺点,往往会是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有科学的结论才会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既然孩子并不是想与老师作对,既然他爬树只是因为一个淳朴的理由而忘记了纪律(这种“忘记”当然也是缺点,不管理由多么淳朴),那么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比“承认错误”要重要。黄老师采用的是“拟人法”,把树拟人,让孩子替树想想,不要踩到它身上去。对于小学生,我以为这种方式挺好的。当然,要树立纪律“观念”,这还只是个开端。

    许多老师遇到问题,只会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说的话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觉,立足点从来不会变一变。黄老师不然。她不但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从孩子的角度,甚至能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把这叫做“立足点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为智慧。

    学生顶风爬树,这件事放到有些教师手里,本来可能成为一个把老师气得发疯,弄得满城风雨,甚至惊动校长的“事件”,可是到了黄老师手里,在微笑中,举重若轻就处理完了,教师还因为此事心情“明朗了半天”。黄老师把麻烦酿成了快乐。

    黄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更重要的是,她热爱生活。教师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学生
    • 教师
    • 教育
    • 这种
    • 感想
    • 老师
    • doc
    • 科学
    • 爬树
    • 对方
    • 孩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