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3孙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223团中学 孙洋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第二师读书工程中推荐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书中各个案例都能让我感受到是真实的真人真事。虽然到现在还没能全部看完,但是每看完一个案例的时候都会激起我内心的一层层波澜,点评更是指引我这样年轻教师工作的方向,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点收获:

    1. 不断地研究和思考

    在中的一个案例里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该老师与这位学生做了一个秘密约定:不会回答的问题举左手,会回答的问题举右手。老师看到他举右手就叫他回答问题。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想来自己在平时解决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时,就严重的缺乏思考,甚至还有一点我是老师,我说了算的想法,通过这个案例也让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反思,只有经过了解和思考,才能切合实际的去解决问题。也正向王晓春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

    1. 注重家校联系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指出: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甚至不是你做没做的问题,而是你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家校联系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与信任。

    1、尊重

        由于家长和班主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老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团场不比在城市里,还记得刚来的时候,我把一个没写完作业的孩子带回去写作业,然后叫家长来接,家长来了之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作为一个老师,你的这种眼神能把你的学生杀死。我当时脑袋一蒙,什么话也没接。其实老师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管理孩子的部分经验。这样,家长与老师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才能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2、信任

    团场里的家长,大都是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普遍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棘手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家长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陪孩子,去积累教子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滞后,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导致许多错误做法,甚至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与老师存在着分歧,也总会对老师说,孩子不听话就使劲的打就行了,但是孩子光靠打就能成才吗?因此,我认为家长更要与老师沟通,要让家长充分信任老师,相信老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的心情是和家长一样的,相信老师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

    1. 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就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向专家、向同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同时也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真积累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的奇思妙想、精彩提问和回答;也重视收集学生们出现的共同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的为学生创设他们发展的平台,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今后我要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这样,自己的教育智慧便会积少成多,或许,某一天,我也会从一粒沙子里发现闪光的灵魂。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智慧
    • 不断地
    • 家长
    • 老师
    • 思考
    • 里来
    • 孩子
    • 研究
    • 知识
    • 学生
    • 223
    • 教育
    • 问题
    • 读书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