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三团中学 董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反思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内容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反思
二二三团中学 董姗
翻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头脑中也不经有了一连串问题,这本书能指导或解开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疑问吗?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读了这本书。阅读后才知道书中一个个案例不正是我们教学中的缩影吗?可是处理这些发生在学生或老师身上的问题却那么不智慧!看完整本书不禁心潮起伏,心中真是百味杂陈!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育好学生需要智慧!“面对问题要探究,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仔细思考教育这些问题,不觉发出好些思考与共鸣。
我带的是二年级的班主任,面对低段的这些孩子,他们自控能力差,孩子之间的争执特别多,面对这些情况多是在我的暴力之下平息的,而平息之余我再来一番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学生也会因此泪流满面,承认错误决心悔改,而我自以为大功告成,可是想不到的是这些问题在孩子们生身上一犯再犯!我头疼至极!长时的以来困惑,在今天的阅读中我才恍然大悟:我对孩子的教育是“认错教育”“无研究的教育”,是纯属“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目的”的教育思路。我是何等的愚昧,不加思考。我到底是孩子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现状、学习生活状况等,我真的用心反思过成与败吗?我为什么就不能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成长”的教育思路对孩子进行教育?质问中王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遇事“三思而行,不忙于下结论”,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了解情况时,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相信我,面对孩子的问题不再措手不及。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王老师对案例6作了题为“面对问题,要探究”的 点评。评析中他谈到,面对“爬树风波”,黄玫瑰老师开始虽“不满”,但他很快的压住自己的不满,而且成功地把这种不满迅速转化为“探究”,去寻问孩子为什么爬树,之后教育他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这样的教育是源于“面对问题要探究”“能多角度看世界”,是智慧的。
案例中,我不仅感受到“化敌为友”的曼妙,还收获着“面对问题要探究”所带给的启迪,甚至我能从中读懂的黄玫瑰老师个人的魅力:黄玫瑰老师是视“敌”为“友”的。在他的心中,成长着许多的“小人”,他理解、宽容这些“小人”难免因为简单而淳朴的想法而忘记纪律,违反纪律,于是他的教育就不是简单的批评和纪律的重申,而是想办法让这些“小人”下次遇到同类事情的时候“不这样做”。
黄玫瑰老师是善于 “化敌为友”的。他善于修正自己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和认知观念使之科学、用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面对问题、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甚至从树木的角度看世界,“立足点多元化”解决问题,把麻烦酿成快乐。
相反,我在面对“爬树风波”,心里想的就是“违反纪律”“和老师作对”,不知觉中就把矛头指向自己,结果让学生来一番“承认错误”“制造了敌人”。此番教育直叫人“触目惊心”,正所谓“教师的素质不同,理念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就会呈现不同的效果。”我认识到,这样的教师心理是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的。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的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了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智慧就会因为教师心理不健康而消失殆尽。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教育充满智慧,就要“面对问题要探究,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读完这本书我高声对自己说,在阅读中我的认识有所进步,在阅读中我的心灵获得了健康,在阅读中我滋长了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从阅读中思考从阅读中反思得来!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
- 标签:
- 智慧
- 阅读
- 面对
- 老师
- 里来
- 孩子
- 中学
- 学生
- 教育
- 了解
- 问题
- 探究
- 二二三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