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三年级《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闫耀丽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
【课文地位】
《孔子拜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选取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巨大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建筑艺术、神话故事。而《孔子拜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厌、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同时表现了老子诲人不倦、关爱后人的高尚品行。让我们体会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
【教学目标】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生字、生词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知道词语的内涵和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复述孔子拜师的经过。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老子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孜孜求学、严谨治学的精神。知道学无止境。
3、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礼节、礼貌问题。
-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写并体会生字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的含义。
2、领悟孔子和老子的治学精神及高尚的为人品性
难点:1、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字的指导,可以有机地穿插在课文学习当中,和词语、句子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读音是否准确,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认记字形。可以通过扩词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复现,体会生字的用法,如:纳:纳凉,纳税,出纳,吸纳;兼:兼职,兼并,品学兼优;佩:佩带,敬佩,玉佩。另外,“仆”易被误读为三声,在教学时要加以注意。
2、要求写的12个字,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容易写错的字。如,“尘”字,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边是“竟”,不是“竞”。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写错的笔画。有的字不容易写好,如,“等”字容易写得过长,中间的几横长短也不一样,学生不易把握。
3、对于文中表达的情感要通过字词、语气来体会,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
-
【教学过程】
-
【巩固字词,导出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一些新的字词朋友,现在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看看谁对我们的这些新朋友记忆深刻。老师出示识记字词卡片让学生识读。再出示要求写的字词拼音让学生给拼音妈妈找到孩子(3分钟)。这些新朋友可以带我们去拜见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PPT展示孔子图片,孔子资料)。下面大家通读课文,看看在课文里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做了一件什么事吧(2分钟)。
-
【新课讲授】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以后,让我们听课文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注意感受阅读语气,体会思想情感,划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和词句。(2分钟)
读完了课文以后我们知道了大家都非常佩服这两位圣人的学识和品行。那么“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恭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地相隔甚远,迎候,恭候,学问是永无止境的,随时请教,毫无保留的教授)”让学生角色扮演,读老子和孔子见面对话的部分,并体会用词的谦虚和恰当(迎候,等候,拜访,拜见),领会圣人的高尚品行(提问读,角色扮演读,10分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主要要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积极正确给予引导。
在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帮忙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孔子决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并在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分钟)。
通过课文我们对圣人孔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接下来我们一块去资料城看看这位大思想家还有留给了我们什么财富。
-
【拓展阅读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孔子,了解孔子的思想,让学生阅读品味《论语》节选,《孔子小资料》跟文中主人公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篇文章要求学生必读。此外还选择了主题相关文章《杨万里拜儿童为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供进度快的学生选读。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
-
【打写训练环节】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培养学生孜孜求学、严谨治学的态度,懂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学生摘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拓展阅读中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
段落标题(请修改)...
-
-
- 标签:
- 品行
- 学生
- 语文三年级
- 阅读
- 生字
- 孔子
- 课文
- 字词
- 环节
- 体会
- 拓展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