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雨(孙)(说课稿)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内容
    一、说教材,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说课稿

    25团中学 孙丽华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众多的景物巧妙串连,呈现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描写具体生动,用词精确,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课文层次分明,思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针对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根据图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秋天的美景。

    二、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鉴于三年级学生已有独立的自主的识字能力,我们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生字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标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因为这篇课文结构较简单,前面四段结构相同,都是以开头的第一句话作为总起句来进行叙述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所以,我们采取自由读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并进行结构方面的初步训练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为了有效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识字,随文检测,重点解决“扇”“爽”的教法,以点带面,介绍第一自然段总分结构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几段中对秋雨特点的描写。力求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平,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识字”和“抓重点句理清层次”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形成语感,读中感受结构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开始,从生活入手,说到生活中用钥匙打开大门,可以看到温馨的家,让学生展开联想,秋天的雨也像一把钥匙,他打开秋天的大门,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此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不及待的进入下阶段的学习。缩短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初读课文,大声朗读并画出生词,借助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词语。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检测要认的字,运用听写的方式检测要写的字,注重锻炼学生自主预习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让学生简单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标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因为这篇课文结构较简单,前面四段结构相同,都是以开头的第一句话作为总起句来进行叙述的,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所以适合进行结构方面的初步训练

    (四)拓展阅读,激发想象

    语文学习重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拓展阅读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课件出示一首小诗: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它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它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让大家发现,这六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

    全班齐读。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里,同学们,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后我们要善于在我们学过的文本中寻找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结课前,我布置了看图,让学生发现图中所描绘的景象的特点,围绕图中的特点,练习写一段话,能用上总分结构更好。设计小练笔既是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趁热打铁,内化语言,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引领学生走向实践,去学习和运用语言,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预期效果: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我努力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走向人文,再回归语言,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感知、体验、积累、运用的过程,我想文中所渲染的人文精神将会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孩子的心田。


    2013923

    • 在新页面中查看内容
    • 下载源文件
    • 标签:
    • 进行
    • 秋天
    • 学生
    • 秋雨
    • 语言
    • 秋天的雨
    • 课文
    • doc
    • 运用
    • 说课稿
    • 结构
    • 特点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