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中小学]《小摄影师》三年级上册 李婕妤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 《小摄影师》

    教学设计:海中小学 李婕妤

    一、概述:

           《小摄影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1页第6课。课文讲述的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答应一个少先队员给自己拍照,当准备拍照时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少先队员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摄、基、媚、鞠、躬、胶、秘、社”等8个生字,会写“基、突、按、摆、弄、准、备、侧、胶、卷、辆、秘、杂、社”12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海中小学三年一班的“跨越式”实验班学生。一、二年级从未接受过“跨越式”教学模式的训练。

          2.该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尖子生表现突出,但学困生比例较大。虽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但自主识字的能力较为薄弱,手写表达能力欠佳。

    四、资源准备

           自制ppt课件、课本、多媒体课文视频、扩展阅读材料。

    五、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开门见山:(2分钟)

    1.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字音,摄shè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

    3.过渡:为什么题目要加一个“小”字呢?这个小摄影师是谁?他去给谁照相?怎么照的?照成了吗?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8分钟)

    资源准备:课文视频

    1.播放课文视频,回答问题。(4分钟)

    师:下面播放课文视频,请同学们认真看,待会有问题考考大家。(大屏幕出示题目)

    课文一共讲了____位摄影师,一位是______,一位是_______,他们都想给_______照相。

    生观后回答,师适时板书。

    2.适时教学生字“基”,师范写。(上大下小,“其下有土,根底好”

    3.那高尔基是谁呢?为什么他们都想给他照相。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他的介绍吧。(1分钟)

    (大屏幕出示“高尔基的简介”)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发表过《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多部小说和著名散文诗《海燕》。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深受读者的喜爱。

    【反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播放课文视频”这一环节改成了“带着问题读文”,因此“基”字的教学,高尔基的简介等全部都挪到了后面。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宁愿保留。因为虽然课文视频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可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也是出自他的笔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跟他有关。一起读一读吧!打开课文第21页,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3分钟)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男孩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能独立成段吗?

    【反思】这些东西都应该在预习的时候完成,而不应占用课堂时间。可当天班上做好预习工作的人数不超过一半。连最基本的“圈生字”、“标自然段”也没做。

    2)围绕“照相”这件事,课文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请按照课文内容,排序。

    ( )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

    ( )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

    ( )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

    ( )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

    5.过渡:课文就是按照“请求—准备—带着遗憾离开—等待”这四部分来展开。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让我们一起进入生字部分的学习吧!打开书本第24页。

    【反思】因为孩子基础薄弱,如果不“排序”,直接让孩子说,那么基本上是说不出来的。但排完序后,没有马上抓住这个点,让学生自己找相应的段落,没有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这也导致了后面习作部分(用词语概括课文大意)完成的效果不理想。

    三、生字教学,扫清障碍:(10分钟)

    资源准备:PPT课件(【反思】缺少了一页,将12个生字全摆在一起

    动作识字(结合图片):

            1.师做“按按钮”的动作,引出生字“”,分析偏旁“扌”(跟“手有关”

    过渡: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生字跟手有关,引出“摆”

    2.“”字在课文里面的组词是?“摆弄”是什么意思,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生做动作)

    过渡:就这样将东西摆来摆去,来回反复地移动,拨弄,就叫——“摆弄”。

           3.师做“鞠躬”的动作,引出“鞠躬”,出示图片,让生说“”字的识字方法。eg.身体弯曲,像弓箭一样)

    【反思】实际教学时,做了一些小的总结(祖国的文字就像一幅画,看到画,你就能明白这个字的意思,多有趣啊!)。也进行了回文(字能读好,相信把它送回课文中,你也能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出示“躬”字所在的句子——“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从男孩的动作、语文体会他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字谜识字(结合图片):

            4.两点到集头。——“”(换偏旁,“隹”字家族:谁、推、难、雄、淮、堆、焦、雀)

    【反思】教学观念有问题。因为以前我采用“换偏旁”的方法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做到一字带多字,为测验考试的“形近字辨析”、“变一变”这些题型所服务的。根本没有那种“让学生通过熟字记住生字”的意识,出点发的偏差导致了该生字的教学落实不到位。

           5.看似九十八,十字还带钩。——“

           6.一点也不土。——“”(注意偏旁“礻”,只有一点)

           7.父亲月旁戴一帽。——“”(课文里的组词“胶卷”,出示图片,指导“卷”字的读音)

              “”(多音字,juǎn胶卷;juàn画卷),注意卷字下面“”的写法。

    【反思】进行了“错误示范”,而且“预设”不当。我以为学生最容易把“卷”字下面的“”写成“巳”,所以就故意写错了一个,让学生找错处。虽然学生能找出来,但听课的老师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很冒险,有时往往不提还没事,一提了偏就会有学生这样错。而且从后期提交上来的作业显示,错的地方不在下面,而在上面。很多学生要么把上面的“夫”写成了三横,要么写成了“”、“关”字,后来就编了一个字谜帮助他们识记“夫人眼睛亮晶晶,裙下翘起两郎腿”。

            8.“洞穴一只狗,没事在死守,如遇敌人来,猛地咬一口”。——“”(注意不要漏点)

    【反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到“突”字时,同样采用了回文识字的方法。先呈现课文组词“突然”,然后让生在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并画出来,引导孩子体会“突然”的意思,有转折的意味。但是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不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我告诉学生的。

           9.生自编字谜:“侧”、“辆”、“秘

           过渡:课文里面还有三个生字,你能学老师那样,给他们编一编字谜吗?(生说)

    【反思】总体来说,这一部分问题最多,虽然识字方法较为多样,但是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体现,而且这篇课文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光是我的教学就占了9个,四分之三。仅留了3个让学生自编字谜,这也是这节课中唯一让学生有完整说话训练的环节。而且有些关键点也没有注意进行总结。比如,当学生组了“社区”一词时,这是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生活识字”,我并没点出来进行识字方法的总结;当我要求学生自编字谜时,有一个孩子编了“公交车躲在月亮后”(“胶”字)因为不是我所要求的“侧”、“辆”、“秘”,我也没能对他的发言进行及时的肯定;加之过于紧张,我的鼓励性语言也异常生硬,如有孩子编了“一个人拿了一把刀,去抢宝贝”(“侧”字)字谜时,我仅用了“不错、很好”就敷衍过去了。正因为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后面的教学时间不足,超了8分钟。

    四、写话练习,评价交流。(10分钟)

    1.屏幕出示词语,生齐读(1分钟)

    准备、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突然、按照、吩咐、转告、纸团

    2.学生进行写话练习。(8分钟)

    师:你能用上述词语,尝试写一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试一试吧。

    生自由写话。

    作品交流。(1分钟)

    【反思】对跨越式模式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有了后面这一部分的写话练习,学生的生字书写就可以不管。单纯将10分钟的时间集中在写话,不懂灵活分割。其次把重点发在了概括课文大意上,但是学生基础薄弱,一、二年级又没接触过跨越式,连字都没写上几个,就要求他们用所学词语概括课文大意,要求太高了。结果学生写了10分钟,不仅没有一个能写完,而且错别字也不少。

    五、扩展阅读,做好铺垫。(10分钟)

    1.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同学们的习作了,课后大家可以相互欣赏,相互点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热衷于写作,还为国家的革命事业而日夜操劳。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来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拍照。可他为什么单单给小男孩机会呢?高尔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尔基吧!请拿出《扩展阅读资料》,阅读一下吧!

    【反思】本来是想让学生重点阅读扩展阅中《高尔基和孩子们》一文,让他们留下高尔基是一个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人的印象,为第二课时做铺垫。但汪老师的建议是选择一些可以包含本课生字的拓展内容,为巩固生字服务。

    而且由于对教案进行了修改,所以实际教学时,前面高尔基那部分的简介,屏幕的题目都挪到了这里。教学流程变成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展示各位的大作了,课文大家可以相互欣赏,相互点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屏幕出示题目)我们知道:课文一共讲了_____位摄影师,一位是______,一位是________,他们都想给______照相”。那么高尔基是谁呢?为什么他们都想给他照相?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他的介绍吧。拿出扩展材料,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尔基吧!”

    这样处理,时间相对集中,但是非常死板,我太抠时间,反而约束了自己。

    2.小结:高尔基为什么要给小男孩机会呢?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心里已经有了想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L06-PPT.ppt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 标签:
    • 20131007222704
    • 识字
    • 教学
    • 学生
    • 分钟
    • 生字
    • 课文
    • 学习元
    • 反思
    • 高尔基
    • 摄影师
    • 照相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