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孩子,请做到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面对孩子,请做到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面对孩子,请做到真正的“理解与尊重”


    作为教师的我,一直以来就认为只要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好孩子。一本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书,彻底让我明白了:教育学生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爱是需要技巧的。掩书而思,“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样温馨的话语在我们面对孩子时却吝啬表达,以至于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向领导与服从。

    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9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慢慢地冷静了下来。是啊,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里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老师,平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我原来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却没有理会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前不久,在我所带的四年(5)班的一节英语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再一次体会到“理解与尊重”对每一位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小宇,请你不要再走神了,注意听讲!”这样的话在这节课上已经是第三次重复了,我对这个孩子的状态极为不满,声音也再一次地提高了起来。但是之后的情形让我对这个孩子再一次失望,在所有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交流时,他的眼睛又转向了窗外,似乎对我所讲的一切都置若罔闻,漠不关心。我本想走到他身边训斥,但转念一想:说不定他今天心里一定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下了课一定要好好问问他。之后我没有再说他,继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下课后,我再次观察他,发现他没有像以往和同学们说笑打闹,而是一直保持着刚才课堂上的姿势,出神地望着窗外。我走到他身边,摸了摸他的脑袋,轻轻地说:“刘星宇,怎么了?窗外是什么美景让你这样的出神?”他对我的举动突然吓了一跳,立刻慌乱地说:“没,没什么。”我从他的表情中仿佛察觉到了什么,便说:“孩子,老师想请你帮个忙,你愿意吗?”“我……我吗?”“嗯嗯,只有你能帮我”,我坚定地对他说。“您说吧,老师。”“我今天讲的内容是不是很无聊?你给老师提提意见。”“没有,您讲得很好”,他低下头说。我接着说,“那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过的事情了?”他倏地抬起头,两眼含泪地说:“老师,我妈妈今天住院了,我很担心她。”“真的吗?你妈妈的身体怎么了?”我关切地问。“医生说妈妈需要做手术,都是我平时把妈妈气坏了”,他边说边流着泪。我一把把他搂了过来,说:“孩子,没事的,你妈妈做完手术一定会好的,你要坚强!今天上完课,老师和你一起去医院看看你妈妈,好吗?前提是你要好好学习,让妈妈少操心,能做到吗?”“嗯嗯,我一定做到。对不起,老师,上课我一直担心妈妈,没有好好听讲,下节课我一定注意力集中,不让妈妈在为我操心了”,说着他拿起书赶紧认真读起来。当时,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有不分情况训斥他课堂的表现,如果那样做也许他的内心会更加的无助与悲伤,甚至会产生距离与怨恨。作为老师,我们要“蹲下来”去和孩子们交流,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对待他们多一份尊重与理解,这样就会使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减少,这比说教和批评更加有效。

    自那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对学生的教育,其实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有指导性地建议。老师与家长不经意地一句话,在我们看来是为了孩子,但是它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

    孩子,请把你的手放心地交给我,因为我已经学会了怎样面对或处理你的各种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永远怀着一颗爱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将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孩子……





    • 标签:
    • 四年级
    • 隐蔽性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 家庭成员生理疾病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