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语文课堂悬念思考式教学结尾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资源介绍

    课堂结束语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在不同课型中,学生对教师结束教学的方式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深知,课堂教学若能善始,则人能知敬;若能善终,则人能知慎。现代新课标理念教学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学生通常希望教师在结束教学时能把相关知识梳理一遍,使各方面的知识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成为一个系统或整体,便于把握,进而延伸向课外。究竟用什么方式结束教学,一般事前都要通盘考虑,并行之于书面教案。如果在实际授课时,又产生了新的灵感,或又出现了新的情境,当然,也可以重新调整,求得最佳方式、最佳效果。这就涉及教学机智问题,对教师的要求又高了一层。教师可以十分经济地使用最后两三分钟时间,说一些必要的、“含金量”高的言语来结束教学。该资源主要介绍了悬念思考式这一课堂结尾的方法。

    • 学习目标

    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悬念思考式的总结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

    • 适用范围

    小学语文教师

    • 资源学习:在课堂结尾处设置悬念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人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重视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便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主释疑。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符合人们读书认知的客观规律的。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教学显得有点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结尾处,老师还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石头书》一课的结尾时,我说:“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一下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除了书上介绍的几种化石以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化石?”“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学问?”“地壳又是什么?”“大自然还有哪些神奇的事物?”……学生的这些问题都是课本上没有的,由此可见,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多么强烈呀!能激起孩子们对未知领域如此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体现。

    • 资源学习:如何在课堂结尾上设置悬念

          学完一篇课文,绝对不等于这篇课文讲完了。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再一次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思考。这样就给予了课文更多的生命力,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一个凄美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今天,我们仰望星空,还可以看到被天河阻隔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那么,牛郎和织女的儿女长大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牛郎和织女的儿女长大以后发生的故事。”
          这样,就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 拓展延伸:常见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类型例析
    • 观看学习案例后,请尝试在一份教学设计的课堂结尾处体现设置悬念的方法
    • 标签:
    • 课堂小结
    • 拓展延伸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