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通过朗读感悟促进语言学习——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新课标崇尚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上两点教学思想?如何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融合?何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切实地提高?
在串串问题的扣击下,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朗读感悟”这一大放异彩的教学手段。
-
朗读感悟目的浅析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倚重朗读感悟的技巧指导,追求抑扬顿挫的朗读表象而忽视了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对句式的比较和运用,对结构的分析和理解,那给人的感觉是一棵树虽枝叶繁茂但根基不实,课堂上的繁华热闹只是昙花一现的景象。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将“朗读感悟”,再度审视,重新解读结合新课标的课程三维目标,可将朗读感悟教学归纳如下: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领悟思想内容、表达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始终站在:在字、词、句的教学中,朗读感悟起着“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的作用。在声情并茂的吟诵中,在抑扬顿挫的涵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语言素质。力求做到智与能并重,知与情合力。
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朗读感悟既是训练的内容,又是训练的手段;既是训练的成果,又是训练的桥梁。如果把语言训练比作一个人,那朗读感悟就是人之筋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强其筋骨而壮其身躯。
-
如何强化朗读,落实语言训练
(一)强化朗读感悟 注重指导朗读技巧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
1. 让学生会听、多听、乐读、多读
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引路者,从台上的主角转化成幕后的策划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要充分的发动学生,积极地诱导学生,巧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但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学生放任自流。注意到这些,学生的学习愿望才会随着学习的实践而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
2. 注重朗读中的评价
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注重考察学生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3)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3.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最高境界是教师的语感、作者的语感与学生的语感通过课文言语产生共鸣,是教师之心、作者之心与学生之心在课文的语境中的交流碰撞。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的语感素质较低,基本功较差,不能声情并茂地范读,不能起到感染学生、感动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语感也就只能停留于片面、肤浅、贫乏、迟钝的基础上。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朗读中感悟,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朗读基本功训练,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二)落实语言训练
一节阅读课上真正的朗读感悟过程,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凭借“语言——思维”功能去体验和感受文字语言内涵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这种“以声释义”“以声传情”的潜移默化的“助读”作用,绝非默读及其他一些教学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
1. 朗读感悟引发充分感知
一般理解,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即学生通过朗读把文章读通读顺,初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其实这充分感知阶段,是深入阅读所应该着力扶持、铺垫的过程。现代意义的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知道文章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句段之所在,初步感受文本思想境界之内核。充分感知犹如语言训练之底色,底色浓淡不适中或不和谐,那语言训练之主体教学将会显得力不从心,语言教学之有效性将难以突现。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
(1)教师以“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自由地读全文,找出能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2)四人组自由地尝试合作朗读。(3)师:“通过刚才的自己读,小组读,此时此刻,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4)以“感动、敬佩”之情感为切入点,让学生精抓一两句话作深入地分析、朗读、感悟,读出感动敬佩之情。此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小组演读等朗读感悟的形式,充分地去知其梗概、悟其出处、感其品行。对其后的言语分析训练起到了“丰其粮草而日行千里”的作用。
2. 朗读感悟促进语言研究
钱梦龙先生在《致青年们的信》中说:“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用不同的读法去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味儿来,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
(1)悟其句式
语言训练力求体现语句的情意美,就应该通过朗读来悟出句式,巧设巧练,以求语言训练之浓浓情意。如《老师领进门》一文的最后一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怎能忘?”适当进行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训练,使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但这不难,关键是如何将句式训练融入朗读感悟中去,并以此去整体把握文本。可作这样的设计:连续叫几位同学朗读这个句子,然后比较谁的情感领悟得体,分析得出读得好的原因是:语气逐渐强烈,情感逐渐深入,读到“我怎能忘?”应达到高峰,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接下来全班同学齐读。师顺势提高嗓门问:“‘我怎能忘’言下之意是⋯⋯”可指多名学生说。师继续追问:“那我在四十年后还绝对不能忘记的是什么?具体在文章哪里看出来,找出来读读、分析分析。”在不经意之间,变换句式的语言训练完成了。经过了学生的主动读悟,渲染了情感,理解了句子,铺垫了后面的教学。
(2)悟其意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文字变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象,从中受到形象的感染,情意的熏陶,进而结合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当分析到本文难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时,老师叫学生读完句子之后马上问:你从这句中看到了什么?学生感到一片茫然,得到的仅仅是“榕树的叶子很绿”、“榕树的生命力真强啊”这样的结论。因为句子描绘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并非可以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能领会得到的。教师可在学生初读感到困惑时,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将充满无限生机的榕树,绿叶展现在学生眼前,再辅以朗读品味,句子所蕴含的美的意境,学生就了然于心了。
(3)悟其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朗读感悟为手段,对语言文字从语意、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内涵。如《丰碑》一文,“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可采用“四读四悟”法,使学生经历一个“朗读—感悟—理解—提高”的过程,一读,领悟“晶莹”和“丰碑”的本义和引申义;二读,感受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是怎样的;三读,领悟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四读,领悟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以上的读中悟、悟中读,这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也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只有经常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语文素养将得以有效地提升。
(4)悟其情感
组织学生精读,应重视对语句字词的结构、节奏、气势以及感情色彩进行推敲、训练、品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在教学中,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感悟不深刻时,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下词义,再读读悟悟就过去了。对于邱少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巨人般的革命形象,以及带给学生的情感熏陶、品质感染、意志催化,我们必须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地整体去把握。要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深挖教材,充分利用文本内在固有的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欣赏体味。对于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紧紧地抓住上文的一句话来设计教学,以加深对语句表情达意的体会。教师引出:“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回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找出两句话相对应的部分。于是学生找到了“年轻”对“伟大”;“跳起来”对“没挪动一寸”;“叫起来”对“没发出一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地朗读感悟、比较鉴别,对于句子的结构、词语的含义、写法的作用、人物的形象就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到位。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5)悟其写法
语言文字除了包蕴着文本内容、思想情感外,也依附着语言形式、写法特点等要素。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自主朗读、自读感悟去发现、理解与掌握。如《燕子》,一文“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文中的“落”换“停”、“痕”换“根”,你觉得怎样,使学生在比较中,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再如选学课文《采蒲台的苇》托物言志的写法;《三顾茅庐》反面衬托的写法都可以大胆地以朗读感悟为中介进行适当地点拨、引领。这样,理解语言就不是浅谈则止,而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练得扎实、到位。如此利用朗读感悟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落实了语言训练之要求,对丰富的言语材料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就能感受和领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地位。
3. 朗读感悟转化积累运用
新课标提倡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强化朗读感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1)朗读感悟能有效地巩固学过的字词,加深理解课文,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读写能力,利于积累运用。(2)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表达方式等都会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设计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当堂背诵;同时还应多鼓励学生阅读名篇佳作,读而成诵,琅琅上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不断地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第三课时,学生就可以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下自主地选择精彩的语句进行积累,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继而背诵精彩语段,在延伸练习时,可以安排学生听《草原》的配乐朗诵,出示《草原》第一段课文灯片,让学生试摘录,并说说积累的理由。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感悟是落实、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朗读感悟,把朗读感悟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感悟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
- 标签:
- 教学设计
- 朗读指导
- 阅读教学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