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探索使用pad作为学习和绘画工具,综合了电脑网络和电脑绘画开展教学活动。使用与平时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范例和图片,拉近了学生与相关知识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掌握。线条这一美术语言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学生通过观查和欣赏活动使他们从线条中体验到了丰富的情感,从而更加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他们对自然和人类的热爱及责任感也有所增强。进一步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课标中还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了多种方法,比如图片吸引、语言启发、示范演示和电脑绘画等。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不断向教学目标迈进。

 

理论依据:本节课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我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给同学展示大量的以线条作为美术创作的范例,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对线条这一造型元素有了直接和初步的认识,很快就进入了教学情境中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题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知道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我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位置上。不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大量的图片和提问就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尽量使用探索法和发现法,把当前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的。比如在线条的表现特性上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线条引导学生自己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然后再加以总结和归纳,梳理出不同线条的特性。

本课我使用网络和pad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也是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因。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15册美术教材《线条的表现力》一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我认为本科在15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前边的中国画部分包括《画家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等都涉及到线条造型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有意的提前为本节课做些铺垫。本课后面紧接着就是《北京街景写生》,写生方法主要以线条为主,所以本课的线条练习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讨论、评述和绘画练习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线条的认识以及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教学情境的设置、问题设置和教学图片的选择以及课堂实践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学情分析: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缺少观察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的习惯。更加缺失用美术欣赏的眼光观察周围环境的习惯。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线条的美感,总结不同线条的特点和规律,最后再用线条进行创作。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初二年级的学生在绘画技巧和方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造型表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我采用了相对比较容易掌握的先把生活中的素材归纳提炼成线条然后再整理创作成绘画作品的方法。当今的中学生大都对电脑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使用pad作为学习工具和绘画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启发式、感受式、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指导法。

 

教学手段:教科书、图片、pad、多媒体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多媒体教室、网络、pad、媒体课件播放设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认识、理解线条这一基本造型元素,运用线条进行造型活动,增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线条素材和pad这一创作平台以及教师示范和学生绘画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学生对线条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利用pad进行线条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运用线条进行大胆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线条造型表现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总结不同线条的美感;学会提炼归纳线条的方法并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难点:学生绘画基础比较薄弱,运用pad进行绘画创作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