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与关怀
那还是1995年的时候,记者编了一篇有关艾滋病的来稿,讲的是南方某大学有一名优秀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外商借用,有机会去了泰国,不幸的是回国时他已染上艾滋病病毒。由于医院将此消息告知他的学校,学校又据此开除了他的学籍,并辞退了他在学校工作的父亲。他染上艾滋病的消息在社会上很快扩散了,他一家人都抬不起头,家庭经济一时陷入绝境。不得已,他只好隐姓换名到了一个小镇,租一间小屋做服装买卖,后与一个做同样生意的东北女青年同居,他怕失去爱情,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女青年很快染上了艾滋病病毒。这篇来稿呼吁为艾滋病病人保密,呼吁社会不要歧视艾滋病病人。
1999年4月20日,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意见》对管理原则、方式、措施都作了具体的规定,特别提到对艾滋病"严格保密制度,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歧视"。这个《意见》对维护艾滋病病人的合法权益而言,真是一场及时雨。
艾滋病的传染性和目前的不可根治性,使得人们对它恐惧万分。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与吸毒和性有关,更使得人们对病人产生了歧视心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有的地方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其实,艾滋病也不是那么可怕。在云南某艾滋病感染村,由于人们能够以平常心平等地对待艾滋病病人,情况真的令人感到宽慰。这个村因吸毒人数多,因此而感染艾滋病的人也多,被人们称为艾滋病感染村,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和资助。在这个村里,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程度普遍很高,都知道艾滋病是怎么一回事,而这些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普遍能配合医生积极戒毒和接受治疗,他们中有人去世时,全村人都去送葬。病人没有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他们和自己的配偶过性生活时,都能主动采取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为亲人们服务。这个村没有新的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
歧视与关怀是以上提到的两个事件的不同结果,它告诉人们,对艾滋病加强管理已变得十分必要。管理好才能控制住,如果任由现有的50多万感染者随心情好坏而有意无意地传播病毒,到2010年我国的艾滋病病人可能达到一千万,其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整理修改:陈浠、林娅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