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撩开神秘的面纱 |
华报网讯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 6、7月间,与高温话题一样热的另一个话题之一就是性健康教育,表现在好像商量好了一样,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撰文、制作专题,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请专家、未成年人、父母、老师、官员就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含蓄、讳莫如深的问题发表看法,就连互联网也不甘寂寞,先是国内一家专门以性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网站聘请中国被称为一流的性问题专家,继而一家香港的名为“爱点”的网站也进入内地市场,与中国第一大报属下的健康类报纸合作举办了一个关于网络时代与性健康教育的研讨会。一时间,性的话题满天飞。 性教育赶不上性早熟 有这样一则消息:因为怀孕而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人当中,未婚女性竟占一半,这个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数据让人大吃一惊。 进行这项统计的北京妇幼保健所游医生称,自1998年以来,在北京妇产医院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子达14%。 据介绍,中期引产手术是指怀孕了3个月以上,必须通过引产才能完成的人工流产。对于大多数受术者来说,这么晚才采取措施的原因是,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有的人甚至将腹中已明显出现的胎动误认为是肠痉挛。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男女孩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1年,一般在12—13岁左右,最早的月经初潮在9岁前后,而现实是,目前为这种早熟保驾护航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84%的孩子对应有的性知识基本一无所知。这是因为一是目前我国尚没有为性健康教育制定正规的教学大纲,虽然学校生理卫生课本都有生殖系统这一节,但真正讲课的学校却寥寥无几。据前面提到的研讨会主办者讲,他们曾邀请教育部有关官员参会并给指导性意见,但这位官员却以“恕不能参加”作答。这位主办者感慨地说,如果作为教育主体政府部门都不能以科学的精神认真对待“性与性健康教育”这么严肃的问题,这种对未成年人一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到今天还不能走出“见不得人”的误区,就可想而知了。 一位高中生说的话道出了中国未成年人乃至刚刚成年的一代人的心里话:我想知道我的身体是怎样的,为什么谁都不肯明白地告诉我呢——— 谁来解除成长的烦恼 基础教育专家闵乐夫先生指出: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应由社会、家庭和学校3方力量合作进行。学校是导向作用,社会是广阔的背景基础,而家庭性教育则是最重要的。 前不久,北京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少男少女青春期教育展”,意在告诉孩子们生理、心理、行为规范和异性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反响很热烈。 现场表现是:孩子们面对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好奇又羞涩。很多人当着同学的面装出漠不关心的神态,一个人时又悄然溜到展板前观瞧。 有很多孩子看一会儿就三三两两朝外跑,到了门口就被站在门口的老师轰了回去:去!仔细看,做好笔记,回去这课咱们就不上了。 和记者交谈时,有的孩子说:“人体的变化真不可思议,我以前都没见过这样的照片和标本,挺长见识的。”有的说:“看这种展览真不好意思,心里挺乱的。我觉得这些事情应该18岁以后再让我知道。”有的则说:“有些事我问过我妈,可她告诉我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老不告诉我,其实我到今天才懂了那么丁点儿。” 一位参观的母亲说:“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再不给孩子们讲正确、科学的道理,他们就容易被不良传媒的误导。” 社会教育得法,往往能一箭三雕:解决中学生成长的烦恼,家长管理的困惑和教师教育的困难。同这位母亲的担心一样,展览的举办目的除了让孩子本身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外,家长和老师也要能正确对待孩子及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能简单呵斥青春期的躁动,误解会伤害孩子一生,但类似的科普教育和展览实在太少了。 而家庭中的性教育却又是其他渠道无法代替的。遗憾的是,父母恰恰也是在视性如洪水猛兽般讳莫如深的环境下获取一知半解性知识的,因而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正常的性健康教育。 通常是,面对孩子提出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问题,有的父母敷衍:“你是捡来的!”“你现在还小,长大了就知道了。”有的父母则是斥责:“你是不是看了什么坏书了?”一脸的不信任。 乐观地说,最近这两个多月的有关性健康教育的“地毯式轰炸”,已经对相当多的家庭产生了影响。很多父母开始接受媒体采访,谈论性教育,有些父母则支持孩子参加电视台的相关节目,当孩子面对镜头谈内心感受时,他们不是紧张、担忧孩子变坏,而是露出笑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父亲表示希望在家庭中形成一种谈性问题的良好氛围。他说:“如果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谈起性问题时,就像谈论眼睛、心脏、骨骼一样的放松、自然,那么这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家庭就会使人释放出更多的能力去创造财富,而不是把相当多的精力浪费掉。” 德国医学家布洛赫指出:“完善的性教育是无害的。”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全社会都来关心性教育,也就是关心孩子的未来,也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用科学撩开性与性健康教育的神秘面纱吧! 孙凝整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