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1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译文: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下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明亮啊?”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孔,没有瞳孔就看不见光明了。”

 

 

 
 

                       拓展阅读2

                    周恩来总理外交的故事

小问题:在几次外交活动中,周总理怎样巧妙回答外国记者的刁难的?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回答是没有准备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在一次招待会上,尼克松一次问周恩来总理:“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记者对着话筒匆匆问道:“周恩来先生,可不可以问您一个私人问题?”“可以的。”周恩来微笑着回答。“您已经60多岁了,为什么依然神采奕奕,记忆非凡,显得这样年轻、英俊?”场内顿时响起了友善的笑声和议论声。这正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周恩来温和地笑了笑,待场内安静下来,才声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为我是按照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译流利地译出周恩来的话,整个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各国记者无不为周恩来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外交官的故事

小问题:面对女记者的问题,外交官怎样挽回尴尬的局面的?

  一位外交官员在一次招待酒会上,不断频频向客人敬酒致意。当他刚刚停下来时,一位外国的漂亮的女记者走过来说:“尊敬的先生,您该向我道歉。”外交官一怔,轻声地说:“我有什么做得不对吗?”女记者笑盈盈地说:“您刚才向我敬酒时,眼睛总是看着别处,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不尊重,不是吗?”外交官面带微笑地说:“对不起,我没有不尊重您的意思,只是在我们中国,向女士敬酒,尤其是漂亮的女士,紧紧盯着对方,那才是最不礼貌的。您太漂亮了,我真的不敢面对。”女记者笑出了声,高兴地说:“谢谢您的夸奖。”

 

                      杨子荣舌战“小炉匠”

小问题:杨子荣怎样解去了老匪的怀疑的?

  杨子荣奉命,化装成匪徒胡彪的模样来到威虎山。经过匪首座山雕七次考验,取得群匪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的老九。

  杨子荣来到座山雕这里之后,被小炉匠认出来了,他先发制人,化险为夷。他走到小炉匠的跟前,拍了拍他的肩头:“我当是谁呢?原来是栾大哥呀!你好啊?当初我叫你投奔三爷,可是您偏偏不来,却跑到蝴蝶迷那儿去了。蝴蝶迷给了您什么官呀!”这时,小炉匠看了看:“啊!是你。”杨子荣点了点头:“不错是我,你的老朋友胡彪!不认识了吗?”小炉匠一听,什么?胡彪,不对呀,胡彪在奶头山被打死了。这位明明是共产党的侦察排长杨子荣,他亲手抓过我,审讯过我,怎么这会儿变成胡彪了呢?土匪糊涂了,杨子荣马上灵机一动,向前紧抢两步,大喊一声:“三爷,您上当了”,小炉匠指着杨子荣说:“他不姓胡,是个共产党!”话音刚落,八大金刚全站起来了,瞪着恶狼似的眼睛,盯着杨子荣,屋里所有的枪口都对准了杨子荣排长。座山雕大吃一惊:“什么?共产党!”在这紧要关头,杨子荣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在那却抽起烟来,噗,不慌不忙把烟灰搕出去,瞟了小炉匠一眼,说:“你说的不错,我是共军,请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我,难道说你叫共军抓去过?”这时,小炉匠脑袋嗡的一下子,脸刷一下子就白了。杨子荣马上抓住这个破绽,问道:那么你又怎么回来的呢?一定是共军叫你来的喽,来此探山?卧底?哼!最低限度你也把脚印留给了共军,你想踏破威虎山吗?忘想!紧接着叫:“八连长,马上带几个弟兄沿着他的脚印下去,没有我的命令不许回来。”“是!”杨子荣这几句话解去了老匪的怀疑。

                        欲擒故纵

思考:老人是如何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一个刚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一个小城买了一座房住了下来,想在那儿安静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写些回忆录。

刚开始的几个星期,一切都很好。安静的环境对老人能的精神和写作很有益。但有一天,三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子放学后开始来这里玩。他们把几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不亦乐乎。
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于是出去跟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很喜欢看你们年轻人踢桶玩。如果你们每天来玩,我给你们三人每人一块钱。”

三个小青年很高兴,更加起劲地表演他们地足下功夫。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使我的收入减少了一半,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5毛钱。”

小青年们很不开心,但还是答应了这个条件。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去进行表演。一个星期后,老人愁眉苦脸地对他们说:“最近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两毛钱了。”

“两毛钱?”一个小青年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两毛钱浪费宝贵时间为你表演呢,不干了。”

从此以后,老人又过了安宁的日子。

                        绝妙的回答

思考:学徒明知师傅在刁难自己,是怎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

师傅想拿学徒开开心,吩咐学徒说:“卡尔,你拿这个罐子去给我打啤酒来!”
“师傅,拿钱来!”
“要用钱的话,哪个笨蛋还不会打啤酒?快去吧!”

学徒去了。他知道这是师傅在刁难自己,这可怎么办呢?他左思右想,想出了一条妙计。
几分钟后他回到师傅跟前,把空罐子递给师傅。“您痛快地喝吧,师傅!”

“你这蠢驴,这罐子是空的!”
“对不住啦,师傅。罐子要是装满啤酒的话,哪个笨蛋又不会喝呢?”
师傅在聪明的卡尔面前哑口无言了。

                       歌德的机智

有一次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道上,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那人傲慢地对歌德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
“我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