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半截蜡烛》、口语交际《劝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执教:陈丹妮

一、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本课时紧扣“精妙语言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揣摩母亲、哥哥和杰奎琳的对话,领悟到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对方身份、揣摩对方心理等,配合自己的动作、神态等,说得体的话,语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自觉积累、整理精妙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配合本组专题的“口语交际”,创设情境,以“劝说”为主题进行得体语言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得当语言。

二、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

 2、理清故事脉络,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运用得当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运用得当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

教学媒体:

  班级网站、PPT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杨氏之子》中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与人沟通时语言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人、对己的尊重。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剧本《半截蜡烛》的学习,看看从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

  [从已学课文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本课的内容与上节课关系紧密。同时教师在导入语中用的是“感悟到什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尽力而为的弹性目标,属于一种发散探索目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和我们写作文一样,剧本也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故事的背景,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伯诺德夫人一家几次企图转移蜡烛?情况最危急的是几次?象这样事情发展中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部分,就是剧本的高潮。

  [在理清事件脉络的基础上,感受剧本的特点之一。]

(三)围绕主题,深入探究

  1、对比妈妈、哥哥和杰奎琳的表现,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2、本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既不像杨氏之子那样能言善辩,也不象《打电话》那人一样极其夸张、幽默,他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不动声色、平淡无奇的话语能够打动德国军官?

  [焦点汇集,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进行纵深度的思维训练。初步领悟到要视具体情境,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神态等,语言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文本对比,了解剧本

  1、你是从哪找到答案的?从而引出剧本与记叙文的区别。

(五)拓展阅读,感悟方法

  1、拓展阅读资源库,说说你的收获。

  2、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怎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好地沟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小结:符合特定的情境适当的肢体语言、表情

  得体的话

  [根据教师的提问,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积极思考、归纳提炼,对学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的挑战。]

(六)回归生活,积累语言

  1、现在就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回忆一下曾经打动过你的一句话。并说一说打动你的原因。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方面成功的或失败的经验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七)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本堂课所学到的与人沟通的方法,进入本单元“口语交际”训练。

  [创设情境,以“劝说”为主题进行得体语言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得当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