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读写能力:上完小学二年级要能读会写,能认2500汉字,能使用规范的输入法输入汉字。 |
|
信息技术:使实验班的学生小学毕业时,能达到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初中毕业生的要求熟练使用基本的信息技术。 |
|
英语能力:小学五年级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小学三年级达到课程标准三级水平,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 |
|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个学科跨越式的发展,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
|
|
|
|
|
|
在保证考试成绩不低于非实验班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
|
提出与实验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创新思维的新型教学结构,做出经典的综合课例。 |
|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发表一批学术论文,比如创造性思维的度量与评价等。 |
|
通过实验的实施,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并通过他们整体带动学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 |
|
通过实验,积累一批有价值的教学资料与教学数据,形成有体系的教育资源库与校本网络课程。 |
|
通过实验项目,推动校园网络应用,推进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
|
|
|
|
|
打破识字、阅读、作文教学的阶段分离 |
|
打破单纯的集中识字教学、忽视阅读的教学方法 |
|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健康的阅读材料和网络资源,如寓言、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古诗词等,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或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与其他学伴共同学习,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后进行扩展写作练习,使识字、阅读、写作能力整体提高。 |
|
|
|
|
重视语法、词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 |
|
教学内容狭窄,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言运用环境,不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
|
缺乏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难以实现满足学生个性差异 |
|
对话教学覆盖面少,被动应答,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
|
|
|
|
|
|
|
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目录集中管理 |
|
|
|
按学科组织,直接支持学科教学、建设与学习提高并重 |
|
|
|
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
|
|
|
规范化,符合国家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
|
|
|
|
以学习内容为基础的研究性专题 |
|
研究性/协作式学习支持系统 |
|
学科教师的在线主持 |
|
专家的在线指导 |
|
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和学生 |
|
实施计划与评价量表 |
|
|
|
|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如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的教学包括网上学习、讨论、作业、辅导、答疑、实验、实习、测试等教学环节。 |
|
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师在网上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课程编写成网页的形式,在教学前将课程上传到网上 |
|
|
|
|
创造性思维培养为主的课堂创新教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突破原有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探讨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如何构建与中学各学科,如文史学科(如英语)和理化学科(如数学)等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能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
|
研究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研究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以培养中学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体系。 |
|
|
|
|
教学设计方案 |
|
教学课例中所用教学结构的理论化描述——论文 |
|
教学录像 |
|
多媒体教学课件 |
|
围绕教学开展进行的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
|
学生作品与创意 |
|
学科领域专家对教学实施的评价 |
|
|
|
|
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力、主导—主体教学; |
|
技术:应用层面、表达层面; |
|
教学设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
|
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
|
|
|
|
校园网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
|
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教科研的可行性与方法探讨 |
|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
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协作学习的试验研究 |
|
校园网络管理职能部门业务规划 |
|
校园网络实施技术咨询与顾问 |
|
校园网络应用效果评估 |
|
|
|
|
|
|
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
|
|
|
研究性学习支持系统 |
|
|
|
专题网站管理系统 |
|
|
|
|
|
|
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体现学习主体性、同时发挥教师主导新型教学结构,对构成创新思维的六个要素(发散思维、辨证思维、横纵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
|
有效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结构的物质表现形式——综合课例:结构的理论化描述、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录象、学生反映与作品(学生的创意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教学评价数据 |
|
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但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
|
|
|
|
|
|
|
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全心的投入,要甘于吃苦 |
|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有积极的政策引导与配合 |
|
教师与领导要有虚心与耐心、要善于学习 |
|
学生有基本合格的学习态度与智力技能 |
|
要有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必要的技术教学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的投入 |
|
信息技术教学要普遍应用,而不能为实验而实验 |
|
|
|
|
基本情况调查 |
|
实施前进行水平测试,用于效果对照 |
|
技术环境优化、建立实验班级网站和学科教学网站 |
|
四层面的教育技术培训 |
|
优秀课例观摩 |
|
参加专题研讨 |
|
基于技术环境的授课初步指导 |
|
协助设计、开发课件 |
|
实验班教师工作规程和考核标准制定与监督实施 |
|
|
|
|
综合课例的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改进、专家评论、综合课例的制作 |
|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的普遍推广 |
|
定期检查与指导教学设计方案 |
|
定期举行听课与评课的观摩活动 |
|
专家讲座与报告,把握指导思想 |
|
积极参与各种交流 |
|
定期举行内部(包括学生和学生家长)交流 |
|
研究性学习专题设计 |
|
英语专题网站的建设 |
|
在线学习的远程指导 |
|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
|
|
|
|
|
|
|
联系电话:010-62206922,13910534227 |
|
电子邮件:ysq@elec.bnu.edu.cn |
|
个人网址:http://www.etc.edu.cn |
|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36信箱 |
|
邮政编码:100875 |
|
传 真:010-82086920 |
|
|
|
|
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为指导 |
|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
|
要注意运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
|
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
|
要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尤其是注意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