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十七课,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在第二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
一、紧扣文本,奠定情感基调
1、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课件,创设情景。
上课伊始,慢速移动式投影,以“奇”为突破口,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接着,出示名人对长城的赞叹,齐诵。为课文打好情感基调。
2、 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
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即紧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和第四自然段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让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长城的“奇”,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读一读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众所周知,积极的情感是照亮学生全面发展的光源。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情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老师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和谐共振,学生才能入情入境,才能让他们走进文本,才能丰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最终深刻地体验情感,这时,最佳教育效果才会产生。
二、利用拓展资源升华文本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整个教学过程由网络、多媒体贯穿始终,从学习资料的来源到学生活动的交流到学习过程的监控还包括激励机制的运用都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开放、面向全体、及时反馈是网络等多媒体的特点,这里它们的作用不可替代,效果理想。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比较难。因此必须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充,通过拓展资源中《雄伟的长城》《伟大的长城》《长城血泪史》《长城的军事地位》四篇文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体会到长城的“奇”。对文本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在拓展阅读中,以《长城》为引子,又放进了有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几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不仅有长城这样伟大的奇迹,还有许多自然、文化遗产同样值得我们自豪。这样一来,爱长城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爱祖国、爱家园的情感。
三、利用跨越平台抒发民族自豪感,达到情感的高潮。
通过课本、资源的阅读,已经激发了学生对长城、对祖国的自豪感,这时就需要及时地将心中的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打写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情感抒发的平台。在打写环境,我首先创设环境,让学生一起聆听《我的中国心》,将歌词用投影的形式呈现。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进入打写。打写题目也设计得新颖、有趣味性。一是改编歌词;二是设计广告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将情感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结束,高唱自己改编的歌曲。情感达到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语文就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土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除了供学生学习和欣赏之外,又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教师只有牢牢把握这些课文的情感基调,注重情感的渗透才能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真情实感,并从中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
|